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琴屿飘灯录》 “亚字阑干丁字帘”之谜

By wolf •  2016-09-05 15:42:54 •  580次点击
《琴屿飘灯录》 “亚字阑干丁字帘”之谜
近日与友人论谜,无意中谈到“以帘扣丁”的问题。本以为不过是谜界沿袭至今的传统扣合手法,“亚字阑干丁字帘”嘛,其中并无多大玄机。不料伴随着谈话深入,疑点却逐渐产生,最终竟然引发出一番有可能推翻谜界前辈大师言论的考证!
考证的核心是来源和出处。最初得到的结果是——近代灯谜大师柯国臻在其所著《灯谜法门100种》中提到:“诗词中的以字比物,像《全唐诗话》有‘亚字阑干丁字帘’。”既然是传统手法,那么其起源和出处应该早于柯国臻著述所在的80年代,柯国臻是否有可能转述或者援引前人的言论呢?严谨起见,还需进一步考证。
很快又有了新的考证收获——民国谜家谢会心在《评注灯虎辩类》中提到:“《全唐诗话》有‘亚字阑干丁字帘’之句。”由此可见,这种扣合手法至少在民国时代的谜界就已经是合理化存在,柯国臻不过是引用了谢会心书中的说法而已。


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友人的一句“丁字帘该不会是从地名来的吧”,立刻引发了新的问题。友人所说的“丁字帘”这一地名,显然是指明代金陵著名的烟花之地,这里面大有玄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就意味着明代以前没有“丁字帘”这种说法,也不可能出现在宋人撰写的《全唐诗话》之中,唐宋与明的时间差距实在太巨大。这次的新问题虽然与灯谜扣合手法无关,但是涉及到文史,感觉也比较有趣,于是又启动了新一轮的考证。
这次考证的结果比较复杂,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如下:
一、“丁字帘”的确是明代地名,属于特定时期的特殊名词,但不是装饰物丁字帘的说法来源,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
二、明末大诗人钱谦益在《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中,使用了“丁字帘”三字,原句为“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六朝”,这是目前查证到的最早用例 ;清代的诗词小说中,“丁字帘”的使用频率更高,例句很多;而唐宋时期的诗词中,尚未查到有“丁字帘”字样的任何一句。
三、《全唐诗话》中并未查到“亚字阑干丁字帘”这句话,只有《咏竹帐》诗中有一句“碧玉为竿丁字成”,很显然写的是竹竿搭成了丁字形,和帘无关。“亚字阑干”的情况与“丁字帘”类似,清代的诗词小说中很多见,唐宋时期的诗词中没有。
四、“亚字阑干丁字帘”确有原文,出于晚清词学大家汪东的《思佳客》,原文为“魂梦断,泪痕添,化为明月傍雕檐。清光又被寻常隔,亚字阑干丁字帘”。
五、清人诗词小说作品中有不少与“亚字阑干丁字帘”措辞内容都很相近的句子,如:道光年间女词人黄婉璚的《行香子,寄表妹唐慧仪》中有“亚字栏回,丁字帘垂。夜将残、寒透罗衣”之句;光绪年间小说《青楼梦》一书中《北双调折桂令》有“心字湖中,丁字帘前,亚字阑边。谱新曲玉箫再世,感旧愁锦瑟当年”之词句。而唐宋诗词中却没有查到任何具有类似特征的句子。


通过上述考证,目前基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亚字阑干”和“丁字帘”是清代常见的建筑装饰场景,大量出现于清代诗词小说中,并非唐宋时期的产物;《全唐诗话》中并无“亚字阑干丁字帘”一句,目前能考证到的且一字不差的出处是晚清汪东的词句;谢会心的说法极可能有误,柯国臻在引用时未加考证便写入了文中。


需要特别声明一点:由于手头没有《全唐诗话》这本书,感觉也没必要去翻遍,于是就采用了多方旁证的方法;主要以个人藏书为依据,百度搜索作为辅助;目前得出的所有考证结论都是暂时性的,绝非不可更改的铁论。
几十年来,谜人只知跟风效仿扣合手法,却无人去质疑和考证来源出处的真伪,人云亦云、不求甚解,谜界之浅薄可见一斑。如果有人真的能从《全唐诗话》中找出“亚字阑干丁字帘”,那么上述所有考证也甘心宣告作废;学术贵严谨,性情好多疑,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吧。


2016年7月7日
0 回复 | 直到 2024-04-26 13:32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