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典故谜之我见

By wolf •  2016-09-05 21:18:38 •  639次点击
【典故谜之我见】
庄毓添

成佳谜者多用典,用典离不开古文,时下谜刊、谜会上古诗文为谜面者越来越多,很多谜作不看注释根本不知所云。现代人制谜,一般在解读谜底后,抓住一二关键词别解,解读出新意后再到古书情节中找谜面,利用网络的搜索引擎速配谜面,于是带着引号的古诗文谜作就此诞生,常给人造成古文很容易作,容易获奖、评佳谜,这样制谜往往事半功倍,于是动不动就用成句作谜面,而评佳谜者也往往倾向于为这些谜作点赞,于是就成了“凡成句者易成就佳谜”这一怪现象。对这个现象,我认为应该反思一下。最关键是多数谜人其实古文基础并不好,选用的古诗文并非是谜人对古诗文本身的理解、喜好来配谜面,而是临时用网络搜索等工具来查找对应的古诗文句。其实绝大多数的谜人语文基础都很一般,古诗文基础也不好,许多年轻谜人是在大学期间才玩起灯谜的,自身对古诗文的积累、理解都很有限,可能连基本的古文直译都做不到,看文言文多需要借助文白对照来阅读,就是最常见的四大名著,也是纯粹追求情节,大段大段的“跳”着读。因此,这样的谜作者做出来的谜作往往让人读起来非常陌生,大多数谜面没看过,所谓的典故一般人甚至连文科生都没看过,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正常读者的共鸣。
因此,对于以上以古诗文为题材的创作典故谜我称之为伪典谜。在通过传统谜台以猜射、解读来学谜的谜人,对于涉谜的典故基本靠一代代的引导、传承、积累,是历代谜人对传统文化淫浸入骨的理解,因此,往往在谜作被猜出后,猜众都能理解和接受。老谜家如林仲杰先生所制的三国典谜,也多限于三国前面几十回的经典章节,因此其三国谜有生命力,读起来耳熟能详,让人津津乐道。潮汕普宁地区的传统谜人制典谜也多限于聊斋、笑林几部圈子里小众的书,总离不开是圈内玩谜常作的谜材。可见,传统的制谜有个共同点,就是谜作者须将这些谜材都读通透,猜的人也对谜材能熟知或了解,因此,猜制双方能很好的形成共识和互动。古人作四书五经谜,是因为古人靠这个为教材,几乎都烂熟于心,以作八股文为例,考官随意抽取四书一句为题,考生就需要以此作一篇八股文,如果没有理解得通透能写出作文吗?
0 回复 | 直到 2024-04-25 15:59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