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试谈灯谜的语法变化

By wolf •  2016-07-03 11:54:29 •  827次点击
试谈灯谜的语法变化
作者:杨耀学


灯谜创作是利用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来进行的。而字义,词义变化常伴随着语法的化。即词义变,词性变,结构也变。对此尚未见专文论述。今试从语法变化之角度,对灯谜进行剖析,以为引玉之砖。
(一)语法结构变化产生了浓郁的谜味
灯谜的艺术技巧,与语法结构变化有密切关联。先看实例:
一不要官,二不要钱(选举名词)弃权票
谜底本义是以票为中心的偏正结构(弃权——票),内含动宾(弃——权)。
现在通过别解,变成动宾结构(弃——权票),内含联合(权、票)
由于以动宾为主干,突出动词”弃”,才着重扣出“不要”,又由于权、票变成联合式, 产生并列意义,才有一不要、二不要。意顺词迁,味从变生。
“此地无限三百两”(京剧目一)《藏金记》
化名词“记”为动词“记载”的记,变偏正结构为连动结构。两个动作,先藏(带宾语“金”),然后记。那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活生生地向我们走来。
只要是涉及语法变化,即连词“和”变成动词“和”,由于所处语法地位重要,一字之变就把一个联合词组变成了主、谓、宾俱全的句子。如果只有词义变百无词性变,一字之变是决不会有如此掀动全句的力量的。
临终望儿归(四字俗语)死要面子
底材原意是动宾结构,中心在“要、面”二字,“死”是形容词状语,修饰“要”,“子”只是“面”的附加成分,作助词。
为了扣面,经过别解,中心后移,虽然仍是动宾式,中心却是“面、子”。“面”字名词变动词,“子”字由虚转实,做名词并充当“面”的宾语;“要”字让出中心动词位置,只做助动词,形成能愿合成结构;“死”字独立,为复句第一分句,意为“将死时”。这一番变化,大大丰富了底材的内涵。词性的变化和结构上的再组合,带来了层次上的扩展,意境的翻新。一个老人弥留之际急切盼子归来的图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动人心弦。
(二)变化的规律是扩展
底材别解扣面时,其语法结构都是扩展的,而决不是相反。如单字扩为词,词扩为词组,词组扩为句子,单句扩为复句。这是灯谜语法变化的规律,别解后意境要比原意宽广、深刻、丰富的多,灯谜艺术的诱人之处也正在这里。例如:
会宾朋(化妆品名)面友(词变为词组)
“六宫粉黛无颜色”(口语三字)真漂亮(词组变句子)
神州掀起读书热(高校名一)中国人民大学(专有名词即固定词组变为句子)
千斤之弩难穿坚岩(离合字二)弓虽强,石更硬(二字扩为转折复句)。
灯谜在语法结构上的扩展,一般通过三种途径实现。
第一种是以虚化实。即虚词变实词,修饰成分变中心成分,减少枝叶,突出主干,每个字充分发挥作用。如:
消防队员严阵以待(歌词一句)“时刻准备着”
志敏同志视死如归(郭沫若词一句)“方显出英雄本色”
助词“着”变作动词,副词”方”变作名词,一个字就是一个人,不显眼的地方突发新意,字里行间变出故事。
第二种是以少胜多。双间词变单音词,尽量以字为词,双间词一个字变性游离后,剩下的另一个字能以一当二,仍具备原来的意义和语法功能。
中秋遥看众星小(歌曲名)“十五的月亮”
“朝如青丝暮成雪”(四字常言)发生变化
二者都只变一字。前者变末字为形容词,生成谓语;后者变首字为名词,生成主语。两例均将词组扩成句子。“亮”字变性,留下月字仍存“发生”意,担当变化后的谓语,全句意为:并没有发发生变化。
第三种是“于无字处读书”,让读者、猜者用想象填补空白。
包胥哭秦庭(部队用语)申请退伍
申包胥哭求秦王发兵退掉伍子胥,这本是兼语结构,秦王既是请的宾语,又是退的主语,但并不出现。了解这个典故的人,仍能明确其意义。“弦外音,味中味”,面、底结合,在人们想象中留下了无限的空间,四个字推出三个人,一大段历史故事。
检查团面对接风酒(五字俗语)吹软不吹硬
虽然只有五个字,却是复句。即:吃,软;不吃,硬。主语被省。什么软,什么硬,全凭运用思维去联想,不写出来,想去却是逼真的,因为潜台词谁也明白。
通过以上三种途径,语法结构上得以扩展,意义大为丰富,而字数并不增加。灯谜遣词造句高度精练,用字极为简洁,概括力极强,一字千金。这就是因为通过语法变化伸展了它的外延,用取之不尽的人类文明百科全书填充了它的内涵。使灯谜成为谜面有文采、谜底容量大的独特表现形式,用极少的字,包含着惊人的思想内容。因此有人说,灯谜使用的是电报式语言;有人说,灯谜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还有人说,诗是语言的精华,谜是诗的精华。
(三)专有名词的语法变化
灯谜底材中,人名、地名以及各行业专用名词,占很大比例。这是因为人、地名取时,只是用某些字做符号,并不占有字本来的意义。而我们可以抓住字义大做文章,并赋予这些字、词以各种各样的语法属性。这一点为谜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人名、地名原来都是专有名词,入谜时必须发生语法变化,即名词变为动词或其它词类。这些变化,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
许仙哭塔(山西地名)娘子关(被动句)
两者间相互扯皮(列人)介之推(宾语前置)
本是同根生(运动员)何灼强(疑问句,疑问代词作主语)
谁先发明激光(运动员)何灼强(疑问句,疑问代词作主语)
孤意已决(作家)王愿坚(形容词谓语的描写词)
楚霸王乌江自刎(影演)刘晓庆(连动结构)
祖国更美好 (影演)尤丽华(双偏正结构,尤修饰丽,丽修饰华)
要言不烦(三国人名)关云长(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动宾词组)
几乎种类名式都可以在人名、地名谜中找到例子。尤其是一些集锦底,语法结构之奇巧令人叹服。如: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红人二)王作梅、花袭人(梅花袭人是主谓宾的完整形式,现在作为一个整体,当“作”的宾语,形成包孕句)。
高觉新花园诉衷情(影演二)向梅、陈以心(五个字竟用了两个介宾结构,中心是“陈”,前有介宾词组作状语,后有介宾词组作补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谜友二)王文来、李东航(典型复句,各有主语;前句王做定语,后名东作状语)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县名三)上思、玉环、华容(主谓宾齐全,宾语“容”带双重定语,玉环是远定语,表归属;华是近定语,表性质)。
总之,人名、地名只有发生语法变化,才能入谜扣面,语法变化孕育了一则则佳谜。
(四)古汉语语法现象在灯谜中的再现
古汉语中有大量词类活用现象,如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即是形容词“绿”的使动用法。应该说,这句诗所以脍灸人口,传诵千古,关键在于写活了一个“绿”字,即绿字用如动词。有趣的是,灯谜中也有类似用法。
稻熟两岸金(影目)《黄河之滨》
本来是专有名词黄河作定语的偏正词组,现在黄字游离出来,用如动词,具备了动词语法功能并带宾语“河之滨”,构成动宾词组。“黄”字变性后,河字由专指而变成泛指一切河。细读面、底,一幅图画如在眼前。可以说,这条谜与“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异曲同工之妙。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古流特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出现,而在灯谜中仍可看到。如:
“粪土当年万户侯”(外影目)《小贵族》
小字是意动用法,贵族是它的宾语。意即:轻视贵族,以贵族为小。
名词作状语而不用介词,直接连接中心词的现象,现代汉语中已少见(如“廷叱之”意为朝廷上叱责)。灯谜由于用字极简洁,仍可见到;
悬崖勒缰(国名)危地马拉
危地虽为名词,位置居前,只是表处所的状语,后面“马拉”为“拉”的宾语“马”前置,而省掉帮助宾语前置的助词“将”,(全名意:在危地,将马拉),前后都省介词,因而底材释义只能是古汉语语言。
灯谜中还可以找到古流语中“省正留偏”现象。如古书中“执锐”是说拿着锐利的武器,形容词“锐”是修饰成份,但由于中心词“刀”
被省,以偏代正,形容词用如名词,充当“执”的宾语。下列谜条体现这一点:
“语不惊人死不休”(影演三)陈述、达奇、方舒
“达奇”意为“达到奇妙境地”,中心词“境地”被省,形容词“奇”替代它做“达”的宾语,以偏代正。底材三个人名构成紧缩复句。前一分句,及物动词,谓语“达”带宾语;后一分句,描述心理状态的不及物动词,谓语“舒”前面带副词状语“方”。
综上所述,谜作者应该懂得语法,并有一寂古流语知识。研究灯谜必须重视语法变化,才能对灯谜的基本结构有深刻、详尽的分析。反之,在进行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流语语法教学时,适当穿插灯谜内容,结合灯谜实例,常能产生的效果。
0 回复 | 直到 2024-05-04 01:05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