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试论谜眼与谜魂(方炳良)

By wolf •  2016-07-03 11:59:47 •  530次点击
摘要:谜眼是泛概念,谜魂是新概念。本文立足于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从鉴赏学和美学视角论述谜眼与谜魂新观点,进而探索灯谜艺术形象的美学内核。
关键词:谜眼 谜魂 鉴赏 审美 感情
一、谜眼
(一)谜眼的涵义
眼,引申义指事物的关键精要处。古人云“眼乃神光所聚”,故此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艺术本相通,因而谜人说谜偶也引进“谜眼”之说,但谜界对“谜眼”概念与作用的研究却寥若晨星。就笔者所见,最早运用“谜眼”一词的是民初小说家、著名谜家徐枕亚(1889-1937),他在自评谜作“醉里题诗字半斜(四书一句)狂而不直”时说:诗有诗眼,谜亦有谜眼。此谜之眼,在一“斜”字,而“斜”字来源则“醉”字也,故着想只须就此二字,则全神自得。(《吴人谜话文献三种》第94页)“狂而不直”是《论语·泰伯》中孔子说的一句话,意谓狂妄而不正直。作者以“醉”正扣“狂”字,以“斜”反衬“不直”,浑写大意,自觉良好。笔者认为,所谓谜眼,就是一条灯谜中最精彩传神之处,一般也是此谜的法眼所在,技巧所在。谜眼在人们猜谜、制谜、评谜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谜眼的作用
1、从猜谜角度看,谜眼是识破谜面玄机的关键的字词——猜谜需借助谜眼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谐隐》中把谜定义为“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意思是说,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的丰富“别解”来迷惑猜者,制造艺术效果。猜者如何突破“昏迷”之境,揭示其本质,领悟其奥妙,咀嚼其精华,从而达到与谜作者心灵上的默契?笔者认为,只有寻准面上谜眼,才能发现突破口,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从而破译谜底。那么,如何在扑朔迷离的谜面之中寻准谜眼呢?
(1)比较异同寻谜眼
例(1):人有它大,天没它大(字)一【佚名作】
例(2):先天不足,后天有余(称谓)大夫【厦门任勇作】
例(1)谜面两句都有“大”字,分别与“人”“天”配合,通过增损比较,得出谜底“一”字。由此可见,谜眼是“大”。
例(2)谜面两句都有“天”字,“天”不足为“大”,“天”有余乃“夫”,可见谜眼是“天”。
(2)甄别虚实寻谜眼
例(3):如何是好(体育名词)女子组【佚名作】
例(4):怎样写好字(词牌名)女冠子【新加坡黄俊琪作】
(3)(4)两谜面上都有“好”字,但一实一虚,一显一隐: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3)谜之眼是“好”字,它是由“女”“子”“组”成的;(4)谜则不同,谜面应解读为:怎样写“好”这个字?这样就把“好”字由表性形容词翻作表物名词,竟成一谜之“眼”,使“好”“字”两字在句中虚实互化,由静转动。由此可见,若将谜眼设在不觉经意处,一旦揭开迷幕,便会令人大吃一惊。
(3)剖析结构寻谜眼
顿读,指不按照谜底句原来的音节组合来读,而是故意断读成破句,形成新的音节组合,从而使原句的含义发生变化。顿读是一种障眼法,它令谜更迷。请看下列两则灯谜。
例(5):逐渐离去(毛泽东词句)不要这高【秦安王少鹏作】
例(6):莫愁一枝春海棠(外国名著)茶花女【福州林人骅作】
例(5)谜面通常读成“逐渐/离去”,使人误入歧途。猜者若能将其破读为“逐/渐离/去”,便会联想到战国末年在易水畔击筑送刺客荆轲的燕国乐师高渐离,谜底“不要这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人名“渐离”是谜眼。
例(6)面属七言诗句,按语境分节奏,应读为“莫愁/一枝/春海棠”。“莫愁”是湖名,“春海棠”是观赏植物,“一枝”是数量,结果坠入五里雾中。如果把谜面顿读为“莫愁/一枝春/海棠”,“一枝春”可指梅花,又是茶名;海棠是花名,“莫愁”既是湖名,又是古美女名——通过优化组合,谜底《茶花女》跃然而出。可见,茶名“一枝春”是一谜之眼。
2、从制谜角度看,谜眼是营造别解意象的点睛的字词——制谜需活用谜眼
灯谜(文义谜)创作,是灯谜作者依据汉字形、音、义可变的特性,借助灯谜法门,把谜面、谜底维妙地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实质上是灯谜作者借助灯谜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由于灯谜作者观察、剖析、综合、提炼的思维方法不同,其联想别象所产生的新义也各不相同。可见利用谜材进行构思使其成为一个妙趣横生的艺术形象,需要技巧,而选好谜眼、活用谜眼就是营造别解意象、点睛联想别象的技巧之一。
晓风在“说典赏谜论谜眼”网页《读〈虎友谜苑〉论虎影谜》一文中说:“好谜重在谜眼。如果把底中的某一个字由虚变实,或踏实为典中某人之名或姓字,则全谜骤活,如画龙点睛。”这段话对谜人活用谜眼创作好谜不乏借鉴价值。
(1)以实词为谜眼,化无典为有典
例(7):“难向程门度雪中”(成语)时不再来【澄海张哲源作】
时不再来:时机错过,不会重现。谓应抓住机会果断行事。时:机会(名词)。作者慧眼识珠,择“时”为谜眼,思接千载,联想到北宋学者杨时“程门立雪”的典故:杨时和游酢去拜见老师程颐,正碰上他坐着小睡。他们便站在门外等待,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积一尺多深。于是撷取金埴《不下带编》卷一中的诗句“难向程门度雪中”为面,会意扣底“时不再来”,成就一则典谜佳构。“时”字活用,化无典为有典,全谜顿发生机。
例(8):“安能辨我是雄雌”(明·高启诗句)看花还看花【深圳赵首成作】
谜底“看花还看花”,意在说明一路赏花,却还是赏不够。两“花”一义,均指花朵(名词)。作者改造谜底,各取别义。择前“花”为谜眼,转指姓氏,以踏实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将后“花”活用为形容词,释为“模糊”。经此别解,谜底便赋意为“看木兰归来/看花了眼”,照应《木兰诗》“安能辨我是雄雌”,词达意圆,神备理明。近代谜圣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论制谜云:“谜底之有叠字者,或作两义,或作一义,皆以雅切为主。凡遇叠字,必全神贯注,悉心经营,方能出色。”赵君斯谜是一范例。
(2)以虚词为谜眼,化腐朽为神奇
谜眼多为实词,然而虚词也不可小视。清代散文家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虚词虽无实际意义,却如车轴一样斡旋,使句子流动而不板滞,从而婉曲而流畅地表情达意。因此,活用谜眼,或实或虚,不可偏废,不宜轩轾。现举两例比照分析:
例(9):孟德中计斩蔡瑁(成语)操之过急【佚名作】
例(10):舵舞龙蛇越险滩(成语)操之过急【晋江伍耿怀作】
操之过急,指处理事情过于急躁。操,动词,从事;之,助词,调节音节,意义虚化。
例(9)作者改造谜底择实词“操”为谜眼,转指曹操;“过”别解为“过失”;“之”作为助词“的”。经此活用,谜底便演绎成“曹操的过失在于性子太急”,故以《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情节措辞布面,化无典为有典。
例(10)作者改造谜底偏择虚词“之”为谜眼,比喻龙蛇,转虚为实,形象生动,巧化腐朽为神奇。操舵曰“舞”,夸饰得体;“越险滩”曰“过急”,毫厘不爽。
3、从评谜角度看,谜眼是传达灯谜神韵的精彩的字词——评谜需品味谜眼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潜溪诗眼》中说:“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眼如此,谜眼亦然。谜眼是使一则灯谜灵动活泼、富于生命力的传神之笔,一字工巧精彩,全谜熠熠生辉。请看下列两例:
例(11):“若得常将红袖拂”(外国地名)巴尔的摩【六安李平作】
例(12):“教君恣意怜”(外国地名)巴尔的摩【上海胡安义作】
Baltimore,是美国东岸大城市和重要海港的名称,这个外来词本无词义可言。然而,译成中文“巴尔的摩”后,意趣油然而生,颇受谜人青睐,上述两则便是明证。两位作者都把“巴”“摩”当作造底(改造谜底)之眼,视为动宾结构,然后妙手剪裁,裁成“巴/尔的摩”,赋意为“巴望你的抚摩”,最后各取诗词佳句布面。
例(11)面出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世传魏野尝从莱公(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作者以熟典名诗为面,扣底生动有趣。“巴”字道出了“若得常将”的期望心情,贴切自然;“摩”字有“擦拭”之意,照应“拂”字,吻合无间。
例(12)面出南唐后主李煜咏与小周后私通之《菩萨蛮》词的下阕:“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巴尔的摩”演绎为“巴望你的抚摸爱怜”应面,传尽面词之神韵,耐人品味。赵首成评曰:此谜云情雨意,香艳刻骨。试想小周后当年,因背着其姊昭惠皇后而与李煜幽会偷欢,“奴为出来难”,故尤为珍惜这千金一刻,更期盼着情郎的加意爱怜。谜底“巴尔的摩”四字,实如身临其境,浃髓沦肌,乃能写尽个中万般情怀、无限风流耳!(《百年谜品》第666页)
尽管谜人眼中的“谜眼”涵义不尽相同,见解有所差异,于面于底各有所指,但是,“谜眼”进入灯谜鉴赏领地,无疑是灯谜艺术鉴赏的一个可喜的突破。
二、谜魂
(一)谜魂的涵义
谜有谜眼,有否谜魂?魂,即灵魂,常用来比喻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因素,如:真实的情感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在灯谜鉴赏过程中,对一则优秀的灯谜作品进行一番审视、理解、融会和贯通之后,往往会被作品中某个最具表现力的字词创造的艺术形象所感染;同时,我们会根据各自的审美感受对作品的扣合加以补充和丰富,从而引起感情上的激动,精神上的共鸣,并深入其境,产生审美愉悦。由于这样的字词是一则灯谜作品在艺术鉴赏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因素,笔者姑且把它称为谜中之魂,简而言为“谜魂”。 “谜魂”蕴含着灯谜审美活动中的情感元素和人文情怀,需要鉴赏者细心挖掘。
(二)谜魂的本质
1、谜魂是读者在灯谜鉴赏过程中再建性想象的产物
灯谜鉴赏是由读者对于灯谜作品的感受、领会、玩味和反应所构成的精神活动,是读者通过灯谜作品的文学语言把握艺术形象、认识社会生活、接受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熏染陶冶而获得美的享受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
灯谜作为语言艺术,它的特点之一是艺术形象的间接性。谜作者运用语言来描摹意象,读者通过语言来把握意象。这意象不可能被读者直接看到、听到、嗅到、尝到和触摸到,而要诉诸读者的想象。在创作过程中作者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而在鉴赏过程中读者主要是进行再建性想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在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所谓再建性想象,则是根据别人的语言描述,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觉材料,在脑中再建起相应的形象的过程。谜作者以语言描述为中介唤起读者的感觉经验和形象记忆,使特定的人物和场景浮现于读者脑中;而读者会根据灯谜作品的暗示,对艺术形象进行合理的补充,使其生动鲜明,饶有趣味。下面举一谜例说明。
例(13):面如桃花,领如蝤蛴,眼如秋水,色冠天下(探骊)美容项目·美甲【大庆束洪波作】
先析谜面意象。谜面四句,分总结构。前三句分说,第四句总结。“面如桃花”典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唐人崔护京都郊游,邂逅一美女,次年再访,物在人去,题诗慨叹,感念不已。其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遂用“桃花面”形容女人貌美。“领如蝤蛴”撷自《诗·卫风·硕人》。蝤蛴:天牛的幼虫,色白如脂且长,比喻美女的脖颈。“眼如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如“双眸剪秋水”(白居易《筝》诗)。倘若只是简单地把谜面前三句四言诗中所描述到的形象的各个部分拼合起来,也就是把桃树的花、天牛的幼虫、秋天的湖水的形象同面容、脖颈、眼睛联系并组合在一起,究竟有何美感可言?谜作者在谜作中描画这些东西,是充分估计了读者的想象。这些东西在谜作中只是作为一些刺激物,激发、提示读者的记忆和联想。读者鉴赏此谜时,一方面回忆上述事物与和它相应的人体某一部分相联系的某种特征,一方面回忆自己曾经见过的美貌女子的面容、脖颈和眼睛,于是想象中就出现了一个完整的、生动的、“色冠天下”的绝世佳人的形象。这就是读者在灯谜鉴赏过程中的再建性想象。
再探谜魂何在。“面如桃花”描写脸庞像桃花那样红艳——容美,“领如蝤蛴”描写脖颈像天牛的幼虫那样白而长——项美,“眼如秋水”描写眼睛像清澈明净的秋水那样明亮——目美,此三“美”合叙,则成“美/容项目”,谜目浮出水面。“色”指女子的美貌,如白居易《长恨歌》诗:“汉皇重色思倾国。”“色冠天下”即美貌为天下第一——美甲,谜底昭然若揭;经此演绎,美容项目“美化指甲”意蕴一新。由此可见,此谜的核心元素乃是“美”;为了突出“美”,谜作者谋面运用了鲁迅提倡的“画眼睛”的创作方法,引用三个比喻性语句描画出对象最富于特征的部分,最能激发读者想象的部分,再用一个议论性语句概括其特征所达到的程度,从而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激动和精神上的共鸣。由是观之,“美”是一谜之魂,谜魂在“美”。
2、谜魂是读者在灯谜鉴赏过程中审美情感活动的产物
灯谜鉴赏是一种艺术思维,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灯谜鉴赏的对象是灯谜作品所提供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和妙趣横生的别解,鉴赏者的思想感情总是随着生动的形象、巧妙的别解、盎然的趣味的变化而变化,并通过审美感受达到增知、益智、陶情的目的。
人们在创作灯谜时,其审美情感渗透于灯谜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读者在鉴赏灯谜时,靠着形象的暗示和诱导,调动起情绪记忆,重新体验某种感情产生的心理过程。这种感情过程同再建性想象过程在灯谜鉴赏中同时发生并互相交织、互相融渗。作为微型文学的灯谜具有形象性,对客观事物和各种情感能摹拟曲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使人产生喜、怒、爱、恶、悲等种种感情。谜魂就是读者在灯谜鉴赏过程中审美情感活动的产物。下面列举谜例说明。
例(14):“把武松似爷娘一般敬重”(拼音字二)施恩深、知恩珍【青岛文木作】
例(15):“见生死于旁,大哭曰:‘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唐诗目连作者)《思君恩》令狐楚【南通丁玉玫作】
例(14)谜面撷自《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来到东平府,小管营施恩厚待武松。施恩告诉武松与蒋门神争夺快活林失利一事,武松与施恩结为兄弟,来到快活林酒店将蒋门神打得连声求饶,把酒店归还旧主施恩。施恩留武松在店里居住。“施恩得武松争了这口气,把武松似爷娘一般敬重。施恩从此重霸快活林。”谜底顿读为“施恩/深知恩/珍”,解读为“施恩深知武松的恩义而尊贵之”,谜底开合神妙,应面稳妥惬当。
例(15)谜面摭自《聊斋志异·娇娜》。书生孔雪笠落魄天台县,偶遇皇甫公子,教他读书度日。孔生胸发肿疮,皇甫请来其妹娇娜将病治愈。孔生思恋娇娜,皇甫作伐将表妹松娘许配给他,并送其夫妇回乡。孔生升官得子,又因冒犯御史被罢官还乡。孔生邂逅皇甫,得知娇娜已嫁吴郎。一日,皇甫告诉孔生真相,他们原是狐狸一族,今有雷霆灾劫,恳求孔生相救。孔生毅然应允,救了娇娜一家,自己却遭雷击昏死。娇娜救活孔生,全家终于团圆。面句即为孔生被雷击毙后娇娜所言。唐诗《思君恩》是令狐楚的作品,“君”指皇帝,入谜则为女子对男人的尊称,相当于“您”;“楚”训为“痛苦”。谜底“《思君恩》令狐楚”意犹“想起孔君(您)的恩情,使狐女(我)感到凄楚”,以此映面,神理圆融。
以上两谜,“谜魂”究在何处?两谜均取我国古典名著为素材,择“以恩报恩”为主题,彰显谜作者褒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创作理念。
例(14)作者谋面简约而不简单,让读者自己补充谜面笔触未到之处,谜底中“施恩/深知恩”正是读者在灯谜鉴赏过程中再建性想象的产物。由于武松义夺快活林,所以施恩重霸孟州道,于是“把武松似爷娘一般敬重”。一个“珍”字,统摄了面句神髓,折射出施恩以恩报恩的道德之光,激起了读者纯洁美好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感受。它是灯谜鉴赏过程中审美情感活动的产物,也是谜魂所在。
灯谜语言的重要特点是它的意象性。读者不仅应弄懂词语表示的意义,而且要领会词语传达的意象,尽可能准确地在脑中复现作者所描绘的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灯谜作品中的词句通过读者的感受变成活跃的内心视象,变成如在眼前的景物或人物。笔者品读例(15)一谜时,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少女面对一个为自己而死的救命恩人而悲恸欲绝的形象,这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它融进了谜作者的审美感情,也激起了笔者感情上的激动和精神上的共鸣,因此一个“楚”字,便是一谜之魂。
三、发掘谜眼,挖掘谜魂,是灯谜鉴赏思维活动深化的过程
灯谜鉴赏和灯谜创作一样,都要用形象思维。所不同的是,读者在鉴赏中的思维运动过程同作者在创作中的思维运动过程次序相反,前者是后者的逆过程。创作思维活动的成果,即是鉴赏思维活动的对象;创作思维活动的终点,即是鉴赏思维活动的起点。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这个意思。灯谜创作要将生活原料加以筛选,重新熔铸,制成艺术形象,制谜者脑中的形象通过灯谜语言得到定形,鉴赏者首先接触灯谜语言,进而在脑中复现,再造艺术形象,由此获得美的享受。
灯谜鉴赏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具体感受、体验玩味、审美判断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它们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的。灯谜鉴赏起始,读者直接感受的是灯谜作品的外在方面——谜面的特定语境、谜底的别解意象、面底的扣合艺术,从中发掘谜眼所在。读者把灯谜鉴赏开始阶段感受过的各个因素,特别是灯谜作品中那些动人之处再回头反复细嚼,在脑中反复盘桓,不断思索其深邃的意旨和领略其隽永的意味,其思维活动就进入了体验玩味阶段。玩味是灯谜鉴赏中较高级的阶段,它是读者具有较高的鉴赏水平和对灯谜作品发生浓厚兴趣的表现。面对一则优秀的灯谜作品,倘若浅尝辄止,谈不上领略与玩味,也谈不上细致深入的欣赏,更不能了解其作品的真谛。金代诗人元好问说得好:“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鉴赏进入了玩味阶段,说明读者已不停留于灯谜作品的表面,而是深入其神髓,向更深层次去挖掘一谜之精华——谜魂。它需要读者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情绪记忆,引起情感激动,作出审美判断。由此可见,发掘谜眼,挖掘谜魂,是灯谜鉴赏思维活动深化的过程。请看下面一组谜例。
例(16):“侍儿扶起娇无力”(食品)玉环酥【苏州张荣铭作】
例(17):“回看血泪相和流”(体育赛事评论语)痛失一环【拙作】
以上两谜鉴赏伊始,直接感受谜面的特定语境,乃是出自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诗中女主人公杨贵妃,小名玉环;缘于成语“燕瘦环肥”及面诗背景,简称为“环”亦在情理之中。于是乎,谜眼“玉环”“环”浮出了水面。
例(16),玉环酥是江南地区一种含油多而松脆可口的甜品,“玉”喻颜色,“环”饰形状。反复咀嚼“玉环酥”的别解意象,杨玉环从华清池温泉里款款出浴时那浑身娇软、慵懒踉跄的神态宛如眼前。这幅贵妃出浴图的动人之处,俱在一个“酥”字,它涵括包孕之力,传尽面诗之神,独具刻画之功,可谓一谜之魂。
例(17),痛失一环是射坛竞赛时射手因一环之差而与金牌失之交臂的媒体评论语。面述马嵬兵变,唐玄宗回看杨贵妃缢死惨状而悲痛欲绝。柯木雄鉴赏此谜时评曰:“痛失一环”解读为“因失去一个杨玉环而万分痛苦”,会意贴切,神理俱至。如果说“环”字是一谜之眼,能化腐朽为神奇,那么“痛”字便是谜中之魂;一个“痛”字,令唐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之情溢于言表,可谓摹情状而见神趣。(《中华谜艺》总第27期第30页)。可见鉴赏者被谜中“痛”字的表现力所感染,引起情感激动,产生精神共鸣。
最能引起读者情感激动和精神共鸣的是典故谜。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西方文选论》下卷第433页)灯谜是语言艺术,灯谜艺术家用来传达感情的“外在的标志”是用灯谜语言塑造的艺术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到读者被激发的感情,要经过艺术形象这个中介。典故谜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并且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感情,这样的灯谜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读者在鉴赏典故谜时,往往为形象所陶醉,为作者的感情所感染,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例(18):包胥哭秦庭(兵役用语)申请退伍【潮州郑百川作】
谜面事见《左传·定公四年》。伍员从楚国逃亡,立誓要灭楚国,为父兄报仇。楚国大夫申包胥与伍员约定:“子灭楚,我必兴楚。”后来伍员破了楚国,申包胥便徒步奔往秦国请求救兵,在秦庭大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伯,发兵收复了楚国。
申请退伍,意谓军人由于服满现役或其他原因,申请退出军队,入谜则别解为“申包胥乞请秦国打退伍员”。底中最能打动人心、激起读者共鸣的字是“请”;一个“请”字,照应“哭”字,使人联想申包胥号哭秦庭感动秦伯发兵的感人情景。因此,“申”“伍”二姓是谜眼,“请”字是谜魂。这是一则眼魂兼备的典故谜经典作品。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赵首成先生《新世纪以来典故谜创作状况的梳理、辨析与思考》一文中的一段话:“因为典故谜谜底大多简短扼要,并且采取的是拢意扣合法,很难做到五燕六雀面面俱到,故而只要能三言两语拿捏、提炼出面上故事大意,传达出典故的神髓也就可以了。至于一鳞半爪或神龙见首不见尾,固所不宜,而一毛一发、纤毫毕现,则是寄希望于后人尽力来实现的事情。谓予不信,若把百川先生那则名作‘包胥哭秦庭’之底‘申请退伍’加工成‘申请退伍伍’……现阶段恐怕也只能标署上N年前南京老先生们所发明的‘投影格’——末字投影……”(《文虎摘锦》2012年夏季刊第74页)。
笔者认为,赵君延伸谜底以完善义扣的构想很好,能使灯谜作品锦上添花。若把例(18)谜底加工成“申请退伍伍”,赋意为“申请退伍者姓伍”,别解为“申包胥乞请(秦国)打退伍员的军队”,义扣谜面典故,相对完整无缺,但是如不用投影格,就要易目为“兵役人事连当事人姓氏,4+1”,又有多底之虞。故曰:白璧无瑕难上难!
因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情绪记忆和思想感情来感受、理解和想象灯谜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带有鲜明的主观性,所以相同的灯谜作品在不同的鉴赏者心目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艺术感受。笔者“谜眼”“谜魂”之说,只是管见所及,旨在抛砖引玉,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0 回复 | 直到 2024-05-04 00:25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