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人谜事

《宜宾晚报》:人在谜途 宜宾灯谜人的故事

By wolf •  2016-12-13 22:42:15 •  1009次点击
有人说,灯谜是世界上最短的文艺作品,它孕育于夏代,萌芽在春秋,南朝正式启用“谜”字,南宋文人将谜贴在灯上展猜,故称“灯谜”,至今已在华夏大地流行了两千年。宜宾灯谜兴于清光绪年间,每逢佳节,聚会出游,少不了灯谜怡情助兴,百年间风靡宜宾。
有的游戏,易上瘾却肤浅,满足后反而会空虚。而灯谜这游戏,却雅俗共赏,玩得高级,足以吸引人“谜途”忘返、 “痴谜”一生。

宜宾灯谜 风靡百年

王志成曾是宜宾灯谜学会秘书长,说起宜宾灯谜发展可谓如数家珍——
以前,灯谜是宜宾文人雅士把玩的文字游戏。1905年至1925年,宜宾包括筠连、南溪、富顺等地的药材帮、丝绸帮、山货帮、钱庄开始在中秋、春节、元宵等佳节举办灯谜竞猜,吸引人气,以招商机。此时,松月斋、映雪斋、蔗味轩、文秀堂、伴桃山馆等几家灯谜社应运而生,相继成立,他们制作的谜清新典雅,雅俗共赏,逢年过节还在街道、公园组织灯谜展猜。从此,灯谜飞出文人小圈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宜宾灯谜盛极一时,元宵佳节灯谜高悬,“射虎”(灯谜又称“文虎”,“射虎”意指猜谜)英雄摩肩接踵,观者云集,街道拥堵,蔚成风景。
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灯谜活动停顿;抗战胜利后,灯谜再度红火。解放后,灯谜从私人举办、少数人结社发展到群众性文化活动,当时的政协、统战部、文化宫、翠湖公园(今人民公园)乃至各地市工会、文化馆,各厂矿、学校都多次举办灯谜展猜。因灯谜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灯谜活动广受市民喜爱。1982年,地区文化馆在翠屏公园举办了有奖灯谜大会,谜条飘飘,人山人海,还有灯谜、画谜、实物谜等“斑斓虎”,至今让老宜宾人津津乐道。




咬文嚼字 痴“谜”忘返

1989年,宜宾灯谜学会成立。爱谜之人有了组织,热情高涨。会员们更是热心制谜,从《北京晚报》《新民晚报》《工人日报》到《四川日报》《文化娱乐报》等,都有宜宾会员谜作发表。
1995年,由四川省总工会主办的四川省职工第八届谜会在城区的工人文化宫举行,包括重庆在内的36支队伍组队参加。文化宫内挂了上千条灯谜组织参猜,市民呼朋唤友而来,边猜边议,中者兴高采烈,未中者冥思苦想,场面盛极一时。
讲起自己与灯谜的不解之缘,当时加入宜宾灯谜学会的老人们个个都有一箩筐故事。
袁质彬退休前是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他从小聪颖,喜欢看书,尤喜推理。读小学八册时,他偶然看到一条谜语,谜面是“蒋介石没有将令,白洋兵两路而行,吴佩孚没有天命,熊克武无能调兵。”猜一字。
他冥思苦想多日,最后谜底揭晓,是“燕”字。袁质彬兴奋地大喊:“高级!高级!”从此,从稚子到老者,他走上谜途,与谜相伴六十余载。退休后,袁质彬“当候鸟”在海南三亚过冬,还自掏腰包,在公寓前组织灯谜参猜活动。“参与的人很多,后来老板来买了单。”他很得意。



人在谜途 “最强大脑”

宜宾灯谜爱好者管自己叫“误入谜途”。但这个爱好,伴随他们终生,亦让他们终生其乐无穷,终生受益无穷。他们制作的灯谜,并非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古板、老土,相反,很多谜幽默诙谐,富有浓浓的本土特色,同时紧跟热点,与时俱进。
比如,“LLL”(3个倒过来的7),猜一条宜宾的街名,谜底是“三道拐”。原来,7在军事上读作“拐”,而3个翻倒过来的7,便是“三倒拐”了;
又如,“南侠展昭有怪招”,猜“宜宾方言的一种动物”。展昭外号“御猫”(看过《包青天》的80后90后都知道),因此谜底是“奇猫儿”(青蛙);
还有,“托塔天王府”(猜翠屏区一地名),托塔天王是李靖,因此谜底是“李庄”;“冷水洗脸”,猜一宜宾小吃,谜底是凉面……
奥运会后,“红颜常美好”,猜一个运动员,谜底是“朱婷”(意为“朱”颜“停”留);国足冲击世界杯外围赛,“在家头很淘气”,猜一足球教练,谜底是“里皮”……
这些谜,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网络热词、明星名人等,令人意趣盎然。
由于灯谜形式短小,文字精炼,不同的作者常会对于同一素材作出近似处理,这种情况被称作“撞车”。为了“不撞车”,他们随时关心新资讯、新话题,看书读报看新闻,从不懈怠,因此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言之有物,信息量甚至大过年轻人。
袁质彬说,他的姨妹照脑部CT发现有脑萎缩,姨妹不解:“我天天打麻将,就是在活动大脑,咋会脑萎缩?”
“麻将是刻板的、重复的形象思维活动,而活动大脑、预防痴呆,最好的办法是进行需要抽象思维活动,比如下棋、猜谜、做数学题……”他介绍姨妹也走上“谜途”,制谜,猜谜,其乐无穷,现在她思维敏捷,病情大大延缓。


坚守等待 只为灯谜
    
随着时代翻页,如今快餐式娱乐方式盛行,灯谜这种古雅的时尚日渐式微。曾经红火的灯谜学会,多已风流云散,面临断层危机,但王志成、王作椿、袁质彬、刘光蜀、卢清华等十数位老人,每月十八号仍定期聚会,做谜、猜谜、交流,享受灯谜带给他们的乐趣。
每年的元旦、中秋、国庆、春节,他们还定期在翠屏区工人文化宫举办灯谜参猜活动。每当看到有中青年人热心参与,都像为他们注入一剂强心针。
“灯谜并非老年人专利,”他们再三强调。有灯谜爱好者是老师,每当学生课堂上提不起精神时,老师就会做几个灯谜让大家提神醒脑,课堂气氛能够一下热烈起来,“效果非常好”。
灯谜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吗?其实不然。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省份,从小学到高中,都有灯谜兴趣课堂;在河南,灯谜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福建漳州则有灯谜博物馆……前两年,央视举办了“中国谜语大会”,所制灯谜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流行语,吸引了赛场内外的大众。而卢清华也加入了不少灯谜微信群,每个群都有七八百个成员,每日一猜,十分踊跃。
“我们每年假日不休息,坚守这块阵地,就是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宜宾灯谜,也希望有‘新人’能够加入我们,一起搞灯谜。”王志成如此期待。
1 回复 | 直到 2024-04-27 09:15 添加回复
      #1 - 回复 wolf_avatar
    wolf  2016-12-13
    宜宾“谜人”李国章

    晚报记者 张新

    提到宜宾灯谜,不能不提一个人,这就是被誉为“奇才不与一般同,好个宜宾万事通”的李国章老先生。
    李国章生于1909年,解放前当过记者,办过报纸,自营麻油、玻璃业,解放后在劳光玻璃厂、后来的宜宾市玻璃厂、长源玻璃有限责任公司(已解体)任资方副厂长、库工。他博闻强识、才思敏捷,对宜宾旮旮角角的大凡小事,比如翠屏山的石阶有多少步,庙宇馆阁有多少匾对,每天油盐柴米的时价等,都有清楚详实记录,为后世留下珍贵资料。尤其是抗战期间,他将敌机对宜轰炸的地点、次数、时间分秒,记录得非常精确,最后作成《给日军算警报账》一文,已被省档案馆收藏。
    李国章尤爱灯谜。1925年,他主办灯谜社“伴桃山馆”,抗战胜利后,他和尹伯铭又牵头办起了将诗、谜融合的“翠屏诗社”。文革中,李国章曾以“截断巫山云雨”为谜面,打一个成语 “休养生息”,被污蔑为反对毛主席,引来批判、攻击,在伤心忧愤下,他将谜稿一火而焚之。然而,文革结束后,当时的市委统战部部长舒厚钟邀请他“出山”制谜,他割舍不下对灯谜的痴爱,以老迈之身,兴冲冲地查资料,组谜稿,写谜面,自己掏腰包出奖品,组织灯谜展猜。据他的晚辈王作椿回忆,每当公园、文化宫或单位、团体要举办灯谜展猜,需要李国章供稿,他都欣然应约,书写谜条,并到现场主持,解释。宜宾许多老人都记得,他曾在人民公园组织灯谜展猜,“写了三百多条谜语,从公园后门开始挂起……当时好多人去猜噢,场面很热闹。”
    1986年,77岁的李国章老人与世长辞,留下400条灯谜,让人回味与追悼。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