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论“谜”绝句百首并序(新韵)

By wolf •  2016-06-05 11:02:26 •  1135次点击
论“谜”绝句百首并序(新韵)

石爱民




吾自幼好诗、谜,近三十载犹痴志不改。居西岭湖畔,连续十余年于此主事“武安灯谜一条街元宵民俗谜会”,遂以“西岭”为号。二零零四年冬,与五、六谜友结社,名“闲园”。三弟小平善书,日常闲谈,荐读《启功论书绝句百首》。阅之,虽于书道甚愚,悟之未深。却因此有所感触,欲效之“以诗写谜”。及待动笔,坐对书案,常觉文思枯涩难以为继,只得作罢。将之暂束高阁。去岁秋,送女琬若至京北师大求学,校园内谒启功先生像。归家长思,再启旧愿。继而秉笔,若有神助,文如泉涌,十月乃成。
《论“谜”绝句百首并序》分谜史、谜知、谜格、谜类、谜社、谜人,以及灯谜创作、猜谜技巧、灯谜流派、灯谜活动形式等方面,参考相关书籍,结合自己多年制谜、猜谜、组织灯谜活动之经验,分类题咏。并为便于初入门径者阅读理解,一一给予注释。




语自《弹歌》隐射猎①,先秦谲谏是廋辞②。
荀卿比拟题《蚕赋》③,本意无他人弄思。

注:①谜语萌生推断自上古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断竹;飞土、逐宍。”隐喻制作弹弓猎取野兽之事。 ②先秦时期以隐伏谲诡之言来问朝劝谏的廋辞隐语已具谜语的特点。 ③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他所作《蚕赋》云:“有物於此,亻蠡亻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欤?屡化而不寿者欤?善壮而拙老者欤?有父母而无牝牡者欤?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被认为初步具备谜语的雏形。



刘季、董卓应谶记①,蜀、吴相辩赖薛、张②。
诗藏文举鲁国客③,汉字“离合”④万载长。

注:①汉高祖刘邦,字季。《古微书》中引《孝经援深契》,有谶语:“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卯金刀”,合之为“劉(刘)”;“禾子”,合之为“季”。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汉献帝元年初,长安有童谣说:“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这首童谣是讲董卓的。“青青”指爆发,暗指董卓暴盛当权,却又迅速败亡,落个“不得生”的结局。 ②薛综,字敬文,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期吴国名臣。张奉,三国时蜀官吏。《三国志》载:“时交土始开,刺史吕岱率师讨伐,综与俱行,越海南征,及到九真。事毕还都,守遏者仆射。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③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曾写一首谜诗:“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驰张。吕公矶钩,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土不王。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鳦,隼逝鹰扬。六翮将奋,羽仪未彰;龙蛇之蛰,俾它可忘。玫璇隐曜,美玉韬光。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这首诗每四句或两句扣一字,谜底连起来读是“鲁国孔融文举”。孔融的这首离合诗,是我国最早制作的完整而成熟的字谜。 ④原意指分开和结合;分离和聚会。在此是灯谜术语,指增损离合法,是灯谜创作的一大手法。汉字是由横、竖、撇、捺、折、点等基本笔画组成,大多数汉字都可以拆为若干部件,这些部件我们称为“字素”,汉字与这些字素,或是字素与字素又能拼成新的汉字,这种利用汉字的笔画、部件进行加工改造,改换字形,通过增添、减损、分离、拼合等方法构成新字的猜谜方法,统称为“增损离合法”,又叫“拆字法”。



朔与舍人“蚊”斗智①,伯喈碑赞写“黄绢”②。
挥鞭已过三十里,“绝妙好辞”天下传③。

注:①指东方朔与郭舍人。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辞赋家。郭舍人,汉武帝的倡优,很受宠信。《太平广记》载:有一次,郭舍人出一则隐语:“客从东方,且歌且行,不从门入,逾我垣墙,游戏中庭,上入殿堂。击之拍之,死者攘攘,格斗而死,主人不伤。此何物也?”东方朔不仅猜出是何物,而且当场制一隐语让郭猜,以隐破隐:“利喙细身,昼匿昏出,嗜肉恶烟,指掌所扪。臣朔愚戆,名之曰蚊。” ②蔡邕,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篇》载:为记念孝女曹娥,邯郸淳作诔词,刻在石碑上,世称曹娥碑。蔡邕读后,赞不绝口,于是题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后来也刻在碑上。 ③《三国演义》载:曹操看到蔡邕题字,问左右谁能解。随行主簿杨修表示可解,曹操不让他马上解答。复行三十里,曹操也悟出答案。一时传为佳话。此谜解作:“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辤(古‘辞’字),所谓‘绝妙好辞’也。”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杨修,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班固《隐书》标第一①,参军“井”字始称谜②。
南山巨著留名姓,“回互、昏迷”谁不知③。

注:①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著的《汉书·艺文志·隐书十八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谜书。 ②鲍照,字明远,人称鲍参军,东海郡人(今属山东兰陵县长城镇),南北朝诗人。他曾作《字谜三首》写《井》:“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土》“干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龜(龟)》“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三字谜收入他诗集,才有了“谜”字这一名称。 ③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和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他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传世名著《文心雕龙》。他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测慧”、“密言”时仍重①,裴岩枉死借“青鹅”②。
趣谈别解侯、杨事,谐对“回、槐”缘“子”活③。

注:①隐语的性质可分为密言、测智、谲谏三类。至隋唐,谜语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偏重于密言和测智。 ②裴岩,唐朝人。唐代武则天执政时,通过审察密信“青鹅”二字,破了他与徐敬业合谋谋反案——原来“青鹅”二字拆开是“十二月我自与”六字,是裴岩暗示徐敬业在十二月打过来,他愿作内应。密信一公开,武则天就处死了裴岩。 ③侯白,字君素,隋代魏郡临漳(今属河北)人。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启颜录》载:“白与素并马而行,路旁有棵槐树,憔悴欲死。素曰:‘能使此树活乎?’白曰:‘取槐子悬于树枝,即活。’素问:‘何以?’白曰:《论语》云:‘子在,回(槐)何敢死。’”此谜以实物为谜面。以槐树“子”别解指“孔子”。以“槐”与“回”谐音(古音),别解指“颜回”。



“传奇”、“咏物”司空见①,李、骆才情更可夸②。
惟叹琵琶半掩面,晚唐终未撩轻纱③。

注:①谜语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唐·李公佐传奇小说《谢小娥传》中就出现了两则谜语:一为“车中猴,门东草”隐“申蘭(兰)”。一为“禾中走,一日夫”隐“申春”。各种《咏物》诗更是常见。 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曾作一诗云:“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隐“李谟外孙许云封”七字。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他曾作咏物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③就灯谜而言,隋唐时代未有实质上的突破。



入宋言“商”列百戏①,东坡、山谷逞风流②。
武林结社③上元日,万姓悬灯忆汴州④。

注:①指“商灯”,即灯谜;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谜语在宋代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称为“商灯”。宋都城出现了专为伎艺演出服务的场所——瓦舍。谜语属于百戏之一,通过商业和伎艺场所的传播得到空前普及,制谜和猜谜之风非常盛行。 ②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明·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东坡、山谷、秦少游、王安石,辅以隐字唱和者甚众,刊集四册,曰《文戏集》。”“隐语化而为谜,至苏(东坡)黄(山谷)而极盛。” ③武林,指临安(今杭州)。南宋时就已出现了灯谜活动社团。 ④汴州,指今开封。



金陵①笑谑淮西妇②,推律定格马广陵③。
贺、阮、冯、徐襄盛举④,文章处处见春灯⑤。

注:①金陵,指今南京。 ②淮西妇,指朱元璋妻子马皇后。明·徐桢卿《剪野胜闻》载:“太祖尝于上元夜微行京师,时俗好为隐语,相猜以为戏。乃画一妇人赤脚怀西瓜,众哗然。帝就观,因喻之日:‘是谓淮西妇人好大脚也。’甚衔之,明日,召军士大戮居民,空其室。盖马盾,淮西人,故云。” ③马苍山,明末扬州(古称广陵)人,编写《广陵十八格》。清代徐宾华《隐语鲭腴》说:“灯谜相传有‘广陵十八格’”。杨小湄《围炉新话》说:“隐语旧有‘广陵十八格’”。 ④贺从善,明人,编著《千文虎》;阮大铖,字集之。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一说安徽怀宁人。明末政治人物、著名戏曲作家。著《春灯谜》,第一个把谜语写进剧本;冯梦龙,苏州人。明文学家、戏曲家。编著《黄山谜》;徐渭,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田水月等。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著有《徐文长佚稿·卷之二十四·杂着、榜联、灯谜》。 ⑤灯谜,又叫春灯。明朝张岱《陶庵梦忆》,明代王鏊《姑苏志》,《江震记》都有关于元宵节灯谜活动的记载。



论著诸家才尽展①,于清问鼎并诗词。
《红楼》《怀古》②恨无解,“破闷”③原来一念痴。

注:①清代谜风极盛,这一时期有大量谜书刊行于世,如周亮工《字触》、毛际可《灯谜》、费星田《拟猜隐谜》、俞樾《隐书》、张文虑《廋词偶存》、高超汉《心园谜屑》、杨小湄《围炉新话》、顾震福《谜隐初编》、唐景崧《十八家灯谜》、张玉笙《百二十家谜钞》、拙园老人《揉园灯谜草》、张起南《橐园春灯话》、薛凤昌《邃汉斋谜话》等近百册。同时,在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如:五色石主人《八洞天》、曹雪芹《红楼梦》、李汝珍《镜花缘》、陈森《品花宝鉴》、尹湛纳希《一层楼》、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魏子安《花月痕》,以及韩邦庆《蕊珠宫仙史小引》等书,都有不少关于制谜猜谜谈谜活动的描写。 ②《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宝琴写《怀古绝句十首》,每首各隐一事物,二百年来,猜者各是,至今仍无定论。 ③指“破闷儿”。出谜语叫“出闷儿”,猜谜语就叫“破闷儿”。



“书、集、史、话”①春风暖,雨润“橐园”并蒂②开。
乱世零丁犹苦乐,挑灯陋巷自徘徊③。

注:①指俞樾《隐书》,韩振轩《隐语集成》,钱南扬《谜史》,张起南《橐园春灯话》。 ②张起南死后,遗著《橐园春灯录》二卷、《橐园春灯续话》二卷,由其兄张超南与黎国廉整理编入《张黎春灯合选录》。 ③民国年间,尤其是1937年后,国破家亡,战事不断。虽偶有灯谜活动,但也如风中残灯,飘摇欲灭。

十一

旧时墨客吟风事,今日相谈百姓家①。
罢射十年雪化后,神州处处见谜花②。

注:①新中国诞生后,随着灯谜谜材的海量扩展,灯谜创作得到极大丰富,走出了旧时少数文人咬文嚼字、吟风弄月的狭小圈子,成为一种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 ②文革十年,灯谜活动基本停滞。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谜人相继建立灯谜组织,广泛开展灯谜活动,著书立说。灯谜事业空前繁荣。

十二

余韵悠长传海外①,佳节射覆②倍思乡。
三言两语游人醉,梦里鼓声催断肠。

注:①当代,灯谜活动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而且远播海外。美国、新加坡、菲律宾、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华人圈子里都有灯谜活动。 ②射覆,指猜谜。详解见“三十九”注释。

十三

“面”雅“目”明终探“底”①,适时“格”助幻局新②。
见山见水非山水,含笑拈花③顿悟人。

注:①“面”指“谜面”。“目”指“谜目”。“底”指“谜底”。谜面,也叫谜题,就是灯谜提出问题的部分,写在谜笺上,是猜者猜谜的依据。谜目是限定猜谜的范围,表示谜底是属于事物的哪一类别。谜底,是指谜面所隐射的、要人猜射的内容,是灯谜隐藏在内的部分,也可以说是谜面和谜目所提问的答案。谜面、谜目和谜底为灯谜三要素。 ②“格”指“谜格”。谜格是猜文义谜的附加条件。一条谜的词语不能完全概括隐藏的谜底,还差点什么,那就用谜格补数。猜者除从谜面联想外,还要参照谜格,否则就无法猜出谜底。 ③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在此喻猜谜。

十四

“语”多状物细描摹,“灯”写短文蕴意深①。
孰重孰轻空自扰,口传、笔录一样魂②。

注:①“语”指“谜语”。“灯”指“灯谜”。“谜”分为“谜语”和“灯谜”两类。二者区别在于:“灯谜”大多是“文义谜”,有完整的谜体,谜面多为常用词语、短句或成句。它主要凭借汉字的多音、多义、灵活的笔画组合等特点,通过别解手法,使底面相扣;“谜语”大多是“事物谜”,常以民歌、童谣、顺口溜等形式为谜面。面底扣合较宽松,多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方法来描绘谜底。 ②当下一些灯谜作者认为“谜语”过于简单,扣合也不太严谨,而心存轻视。孰不知,“谜语”虽较“灯谜”简单,但由于它形象生动,形式活泼,简洁明了,便于吟诵等特点,更易被群众所接受和流传。“谜语”多口口相授传播。“灯谜”多靠“笔录”而记载。

十五

白雪、巴人首成文①,百科世事俱言真②。
一字重逢“底、面”犯③,常思“别解”化疑痕④。

注:①“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在此指制谜不管“雅”还是“俗”,首先谜面要成文。即谜面的文字要符合文法,能表达一定的意思。 ②灯谜包罗万象,事事皆可成谜。但切不可胡编乱造,以“莫须有”而成谜。在表述上,谜面、谜目和谜底都应真实、准确。这是成谜的最基本要求。 ③即“犯面”或“露面”。谜面概括谜底时,不得将谜底上的字显露在谜面上,否则就叫露面。谜语露面是作者疏忽所致,倘若故意把谜底上的字显露在谜面上,须标明“露春格”。 ④“别解”是使谜面文义或谜底文义产生另外一种解释。虽然“别解”不是在每条谜中都能起作用,也不一定“别解方成谜”,更起不到“谜的灵魂”的作用,但却是灯谜创作很重要的手法之一,在灯谜中广泛应用。所以,无论在“猜”,还是“制”时,应多从“别解”上思考问题,将会起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十六

“离合”①、“会意”②称双璧,体例初识事倍功。
斗角钩心如“射虎”③,妙识只“眼”④是英雄。

注:①“增损体” 又名“离合体”、“增损离合体”。这种体裁是使用增减(也包括转移)内容的手段使谜底与谜面吻合。详解见“二”注解。 ②“会意体”是灯谜中用得最普遍的体裁,它是从谜面的含义去领会,直接扣合谜底。与“离合体”并称,可谓灯谜体裁之“双璧”。 ③“钩心斗角”出自唐·杜牧《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在此指猜谜斗智。“射虎”指猜谜。 ④“眼”,引申义指事物的关键精要处。在此指“谜眼”,就是一条灯谜中最精彩传神之处,一般也是此谜的法眼所在,技巧所在。在灯谜活动中,只有抓住关键词、字,领会其含义,才能突破“昏迷”之境,体悟奥妙。

十七

“字义、形、声”①巧剪裁,推敲析扣显奇才。
拨开雾霰千重障,水秀山青入眼来。

注:①字义扣合法、字形扣合法和字音(声)扣合法是灯谜的三大法门。“字义扣合法”,即“会意法”,又叫“文义推敲法”。实际运用时,主要是从字词的意思上去揣摩,使“谜面”与“谜底”相扣合。“字形扣合法”,即“增损离合法”,俗称“拆字谜”。主要从字的形状上去思索,使“面”“底”契合。“字音(声)扣合法”,主要是利用字音(声)的变化来猜制灯谜。

十八

“正反”①、“问答”②常“借代”③,“遗缺”④、“承启”⑤、“典”⑥中求。
勿拘语意多思变,了了非非⑦一并收。

注:①指“正、反推敲法”。就是依照谜面所示的内容,正面或反面领会其意思,推敲出谜底的方法。 ②指“问答法”。就是谜面设问,谜底作答的一种猜谜方法。 ③指“异称借代法”,又叫“假借法”。就是根据谜面词语的提示,用与之对应的近义词、同义词或异称等取代谜面中可互相称代的词语,从而猜出谜底。 ④指“拾遗补缺法”,又叫“漏字法”。谜面故意将一句完整的有规律的词句遗漏掉个别字词,猜者抓住这些“漏字”,再配以适当的衬字,如:遗、缺、少、无、落、掉、失、节、省等,从而破获谜底。 ⑤指“承上启下法”。指谜面通常摘取大家熟悉的诗文或俗语中紧密联系的句子,猜者据此联系其上下文句的承接关系加以延伸,猜出谜底。 ⑥指“运典法”。就是运用历史典故、成语故事、戏剧情节或名著内容作谜面,猜者从典故中会意所包涵的意思,通过联想猜出谜底。上面所列六种方法都是“字义扣合法”的细化分解,当然,它还包括“分段扣合法”、“旁敲侧击法”、“数字换算法”、“自行抵销法”、“因果推理法”、“比较求底法”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⑦“了了”,指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非非”,指并非错误。谜也被称作“非非想”。明·阮大铖在《春灯谜传奇》中描述人们猜灯谜的场景时说:“打灯谜闹场,拆灯谜搅肠。纸条儿标写停停当。金钱小挂,道着时送将,那不着的受罚还如样。市语儿几行,人名儿紧藏,教你非想非非想。”

十九

“离合增损”①喻斫轮②,更有“象形”③翻样新。
一点一横一世界,“全牛骨隙阔”于心④。

注:①指“增损离合法”。详解见“二”注释。 ②出自《庄子·天道》,指斫木制造的车轮。后比喻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人。 ③指“象形法”。就是将字或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等的形状想象成生活中某个物体的形状,达到底面扣合的目的。以上所列属“字形扣合法”的两个方面。 ④猜制灯谜,了解汉字的一点一横,就要象庖丁解牛一样,了然于胸,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此借用启功论书法诗句:“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二十

虎啸声声如棒喝,以音示“底”①警斯人。
“异读”②通彻千般趣,多体杂陈掩映深③。

注:①“字音(声)扣合法”往往运用谜面字、词的声音来提示谜底字、词的声音与之相同或相近。 ②指“异读法”。就是利用多音字的异读特点,得以别解,使谜面与谜底相扣合。 ③以上所列灯谜方法都是单一的,而在很多灯谜作品中,往往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使得灯谜作品更加浑厚而妥贴。

二十一

盘马弯弓欲中的,此间善隐费琢磨。
先明面意复勾引①,依“法”觅“材”果必多②。

注:①在猜射灯谜时,首先要弄明白谜面的意思,然后据此加以联想。 ②依据“猜谜法门”,再在“谜材”中寻觅,必然能猜出谜底。“谜材”,灯谜术语。制作灯谜的素材,一般是指可作谜底的材料。

二十二

常规有限智无限,惟有“多猜”一语全。
灯下未留三五载,才胜诸葛也枉然①。

注:①了解了灯谜的各种法门之后,还要在各种谜会中实际猜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猜射水平。

二十三

初设“律格”①为助力,文超四百②自添足。
熟识廿数余慎用,“无胜有时当作无”③。

注:①指“谜格”。详解见“十三”注释。 ②韩振轩编著《增广隐格释略》。所收谜格达407种。 ③指“无格胜有格”。谜格是制谜者处理面底扣合不十分贴切时所采用的一种补救手段,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正如近代著名灯谜家张起南所说:“谜之用格,终嫌做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因此历来谜家都强调“谜贵天然”。尽管带格谜之中不乏精巧传神之佳作,但一用格往往难免有削足适履之虞。所以,一般来说,与“天然去雕琢”的无格谜相比,有斧凿痕迹的带格谜无疑略逊一筹。所以制谜时能够不用格就尽量不用。从方便于大众猜射来说,也应该如此提倡。

二十四

欲祈千秋汉武寿,秋千荡过未央宫①。
悠然两字多风雅,错话仲翁贬判通②。

注:①言“秋千格”,常用谜格一种。格名典出宋·张有《复古编》:“汉武帝祈千秋之寿,后庭多作秋千之戏。”以秋千上下回荡喻格法,谜底限为两字,须倒读后扣合谜面。 ②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带着一群翰林学士郊游路过一古墓时,他指着墓前高大的石人问是什么,一翰林回答说:“这石人名叫仲翁。”乾隆随后即写下“打油诗”一首:“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把“翁仲”错为“仲翁”的翰林。仲翁,仲在古代是排行老二,翁指老人,仲翁,就是二大爷。“翁仲”,原本指的是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约在秦汉时代就被汉人引入关内,当作宫殿的装饰物。初为铜制,号曰“金人”、“铜人”、“金狄”、“长狄”、“遐狄”,但后来却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通判,官名。以此故事两字颠倒,比拟秋千格特征。

二十五

“欲卷珠帘春恨长”,文皆颠倒见真章①。
回眸仿戏秋千架②,莫笑当时错乱裳。

注:①言“卷帘格”,常用谜格一种。取倒卷珠帘之意。格名取自唐代王昌龄《西宫春怨》“欲卷珠帘春恨长”诗句。谜底为三个字或三个字以上,须倒过来读以扣合谜面,如同帘子卷上又放下。 ②“卷帘格”与“秋千格”相仿,其差别只在谜底字数。
3 回复 | 直到 2024-05-04 07:35 添加回复
      #1 - 回复 wolf_avatar
    wolf  2016-06-05
    二十六

    未老徐妃半面妆,粉素相间敢欺王①。
    弃置同旁遭冷眼,妩娘青冢叹无良②。

    注:①言“徐妃格”,又名半妆格。常用谜格一种。据《南史·后妃传》载:“妃(徐昭佩)以帝(梁元帝萧绎)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妆以候。”唐代李商隐曾有“只得徐妃半面妆”诗句。以此典故取作格名。徐妃格的谜底为两字或两字以上,但须偏旁(可以在左、也可以在右)相同。猜谜时,将其相同的偏旁摒弃,以此扣合谜面。 ②梁元帝逼徐昭佩自杀,徐妃知不可免,便投井而死。萧绎把她尸体还给徐家,说是出妻。徐昭佩死后,葬于江陵瓦官寺。萧绎写了首《荡妇秋思赋》来描述徐昭佩的淫秽行为。其中“妩娘”去掉同一偏旁“女”,便是“无良”二字。恰能体现徐妃格的特点。

    二十七

    相如一曲《凤求凰》,韵事借来作戏装①。
    恰似门前联半壁,“无情对”罢配鸳鸯②。

    注:①言“求凰格”,又名凤求凰格。常用谜格一种。格名典出汉代·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琴挑卓文君的故事。求凰格的谜底字数在两个以上。应视谜面为出句,谜底为“对句”(文义相对,平仄相对),还须缀上一个或几个含有成双作对意思的附加字词,构成谜底。附加字词可以加在对句的前头,也可加在对句的后面。 ②“无情对”,对对联的一种格式。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有无情对,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求凰格”就象作“无情对”一样。但不同处在于,对出下句(谜底)后,还须加附加字词构成谜底。常用的字词有:对、联、匹、 配、结、合、偶、双、共、同、伴、会、齐、夫妻、鸳鸯等等。

    二十八

    “探骊得珠”下九渊,提纲张目底相连①。
    擒龙敢问倚何策?尽在运筹一“面”②间。

    注:①“探骊得珠”出自《庄子·列御寇》:“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原指在骊龙的颔下取得宝珠。冒大险而得大利。后常比喻文章含义深刻,措辞扼要,得到要领。在此言“探骊格”,又名骊珠格。常用谜格一种。它由成语“探骊得珠”衍义而来。该谜只有谜面和谜格,不标明谜目。猜谜时,要求猜射者按照谜面隐含的意思,将谜目和谜底连贯成义,一并猜出,扣合谜面。 ②指“谜面”。由于这种谜不设谜目,因此必须在谜面上下功夫,找准巧妙所在,方能擒龙得珠。

    二十九

    前后腾挪“上下楼”①,移形两两带“双钩”②。
    “调其首尾”③“蕉心”④卷,换位奇谋销众忧。

    注:①言“上楼格”和“下楼格”,两种常用谜格。“上楼格”又名登楼格。谜底字数三个或三个以上,须将末一字移到第一字前,然后连读扣合谜面,形似上楼,故名。“下楼格”,又名落楼格。谜底字数三个或三个以上,须将第一字移至末字扣合谜面。 ②言“双钩格”,又名乙巳格、双秋千格。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限定为四个字。猜谜时,须将其前两字与后两字的位置互换后扣合谜面。 ③言“调首格”和“调尾格”,两种常用谜格。“调首格”,又名调头格(“调”又作“掉”)、睡鸭格、乙上格等。谜底字数三个或三个以上,猜时须将其第一字与第二字的位置互换后扣合谜面。“调尾格”,又叫掉尾格、乙下格。谜底字数三个或三个以上,猜谜时须将末两字的位置互换后扣合谜面。 ④言“蕉心格”,又名乙中格、中转格。常用谜格一种。此格源于“一卷芭蕉细裹心”诗句,取“芭蕉卷心”之义。谜底限定四个字以上双位数。将中间两字位置互换后扣合谜面。

    三十

    “菱花”“遥对”①似联语,区区类目自非同②。
    今人不谙其中味,平仄未谐蛇比龙。

    注:①言“遥对格”, 又名对偶格、菱花格、鸳鸯格等。常用谜格一种。格名取成语“遥遥相对”之意。谜面和谜底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通常为两个字以上。 ②“遥对格”可以说就是对对联,但它的区别在于,于谜,所对下联要受谜目的限定。

    三十一

    左右分钗①论尾头,“虾须”②“燕剪”③态悠悠。
    “蜂腰”④“展翼”⑤当心画,女子好愁心上秋⑥。

    注:①分钗:钗是由两股簪子合成的一种首饰,别在妇女的发髻上,钗股分开就成单个的簪子,因以分钗比喻夫妻或情人之间的离别、失散,也特指分离。比喻夫妻离异。亦作“镜破钗分”。在此指左右结构的字分开为两个字。 ②言“虾须格”,又名鸦髻格。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猜谜时,须将谜底首字左右分成两个字(顺序不论)后扣合谜面。 ③言“燕尾格”,又名燕翦格。常用谜格一种。以燕尾为喻,暗示左右分拆。谜底字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猜谜时,须将末字左右分拆成两个字(顺序不论)后扣合谜面。以上这两种谜格近似,都是将字左右分开,区别在于一在首,一在尾。 ④言“蜂腰格”,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必须是三个以上的单数。猜谜时,须将中间一字上下分开成为两个字,并连同其余的字来切合谜面。 ⑤言“展翼格”,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必须是三个以上的单数。猜谜时,须将中间一字左右分开成为两个字,并连同其余的字来切合谜面。 ⑥以上两种谜格类似,区别在于一是将中间字上下分开,一是将中间字左右分开。“好”左右分开为“女、子”,属“展翼格”;“愁”上下分开为“心、秋”,属“蜂腰格”。

    三十二

    落叶西风如“碎锦”①,“徐生破镜”②一朝辞。
    寄诗裁字别离日,支影读来慰相思③。

    注:①言“碎锦格”,又叫破镜格、堆金格、积玉格。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猜谜时,须将谜底不拘上下左右地字字拆开,以此扣合谜面。 ②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③对于“碎锦格”的运用,恰如“徐生破镜”故事所云,需将谜底用字全部剪裁开来,然后将单个的字素连读起来,方能与谜面扣合。

    三十三

    “立雪”①“白头”②缠“玉带”③,依从位次唤谐音④。
    先生莫笑读别字,万树“梨花”⑤细细吟。

    注:①言“粉底格”,又名立雪格、素履格、踏雪格等。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猜谜时,须将谜底的末一字读谐音后扣合谜面。 ②言“白头格”,又名粉头格、粉面格、皓首格、素冠格等。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猜谜时,将谜底的第一个字读谐音后扣合谜面。 ③言“素心格”,又名玉带格或素腰格。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为单数,至少三个字,中间一字须谐读后扣合谜面。 ④以上三种谜格类似,都是要将谜底中某字读作谐音来扣合谜面。区别在于,粉底在尾;白头在首;素心在中。 ⑤言“梨花格”,又名谐音格、全白格、飞白格、全谐格等。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两个或两个以上。猜谜时,谜底须字字读作谐声后扣合谜面。

    三十四

    孟嘉“落帽”①机答好,力士“脱靴”②智辨高。
    舍却身前身后事,断章取义也风骚③。

    注:①言“脱帽格”,又名落帽格、免冠格、升冠格等。常用谜格一种。谜底字数三个以上。猜谜时,须将谜底首字摒除后扣合谜面。孟嘉:东晋时大将军桓温的参军。“孟嘉落帽”,典故名,成语,形容才子名士的风雅洒脱、才思敏捷。《晋书》卷九十八《桓温列传·孟嘉》载:“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 ②言“脱靴格”,又名甩靴格、弃履格、力士格等。谜底字数三个以上。猜谜时须将谜底末字摒除后扣合谜面。“力士脱靴”是一个成语,形容文人任性饮酒,不畏权贵,不受拘束。力士指的是高力士。出处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白脱靴事》:“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③以上两种谜格类似,都是将谜底中一字去掉,剩余字扣合谜面。区别在于落帽去掉前一字;脱靴去掉后一字。

    三十五

    “璇玑图”①锦寄“回文”②,若兰③才调世无伦。
    雅事借来添虎韵,春江一色一江春④。

    注:①璇玑图相传是前秦时期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窦滔之妻苏惠所做的回文诗章,又常称为回文诗。“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甚是绝妙,广为流传。 ②言“回文格”,又叫织锦格、璇玑格。常用谜格一种。谜底须在二字以上。格法是将谜底先顺读后倒读,两次读的意思连起来切合谜面,犹如回文诗首尾连贯成章。 ③苏蕙,字若兰,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制织锦《璇玑图》。 ④“春江一”、“一江春”反复读来扣合,比拟回文格。

    三十六

    丹青绘就似参禅,画里乾坤作戏谈①。
    底事佳节恨“大脚”,杀伐文字泪潸然②。

    注:①指“画谜”,花色谜一种。就是以图画当做谜面,根据图画给的提示进行猜谜。 ②指朱元璋猜画谜“淮西妇人好大脚”事。详解见“八”注释。

    三十七

    “鹰扬周室”①是谁人?“水月秦田”②亦化尘。
    篆、刻、金、石添古意③,莫言新印换俗文④。

    注:①南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姜夔治印,印文是‘鹰扬周室,凤仪虞廷’。谜底隐其名字‘姜夔’”。 ②明·徐渭有一印,印文为“秦田水月”。清·褚人获《坚瓠补集·隐括》:“山阴徐文长,名渭,尝隐括‘徐渭’二字为‘秦田水月’。” ③指“印章谜”,又名金石谜、篆刻谜。花色谜一种。就是用印章做谜面制成的灯谜。印文部分的猜射和文义谜一样,其主要特征是除了印文部分的猜射外,还要将印章的形式或性质、材质、治印手段、章法、刀工等结合起来,谜底一般带有“印、章、玉、玺、雕、刻、镂、铭、切、冲、金、石、篆、鉴、朱、白、阴、阳、盖”等体现印章谜特征的附加字。 ④印章谜,印文部分应符合印章的要求,不可以俗文入印。

    三十八

    翰墨虎风自有缘,楷、行、隶、草总勾连①。
    熟知书体猜君意,费尽心思笔外传。

    注:①指“书法谜”,花色谜一种。是书法艺术和灯谜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猜法除了同文义谜相同外,谜底还要加上能体现书法意义的附加字,比如“书、写、字、笔、题、款、墨”等,有时还要加上与书写字体特征有关的附加字,如“篆、隶、草、行、楷、正、真”等等。

    三十九

    以瓯覆物汉时戏①,曼倩当年射守宫②。
    事异时迁成“补漏”③,涂鸦网语是新红④。

    注:①指“射覆谜”,花色谜一种。汉族民间近于占卜术的猜物游戏。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汉书·东方朔传》:“上尝使诸数家射覆。”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从以上记载来看,汉代时期皇宫中已经流行射覆游戏。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盒罐等等。 ②汉武帝有一次玩射覆游戏时,把壁虎藏在盂中,却没有人猜中。东方朔向武帝自请说:“臣曾学《易》,请允许我猜猜是什么。”于是他将蓍草排成各种卦象,回答道:“我认为说它是龙却无角,说它是蛇又有足,肢肢而行脉脉而视,善于爬墙,这东西不是壁虎就是蜥蜴。”于是汉武帝赐给东方朔十匹帛。东方朔,字曼倩。壁虎是蜥蜴的一种,又称“守宫”。 ③现代的“射覆谜”已将古意翻新,是类似填字游戏的猜谜方式。“射覆谜”的谜面字数不限,但必须成文,或有所专指。猜射形式是在谜面中间或左右或首尾画出空格,让猜者根据猜射要求填谜底,使之与谜面的文字连贯成特定的含义。 ④时下网络上流行一种游戏,用一个个图案代替文字,利用它的谐音来猜射谜底。

    四十

    咏物描形类此道,遣怀寄性重于诗。
    双关暗指心肠转,解语识花两自知①。

    注:①指“诗体谜”,花色谜一种。古已有之,多以咏物诗形式出现,如李峤的《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此类代表作。它以完整的古体诗词作品作为谜面,运用比拟、夸张、拟音等手法扣合谜底。与之近似的还有以四句、八句为谜面的民间谜语,诗体谜和这类民间谜语主要区别有二:一是谜面符合古体诗词要求,用词典雅;二是猜射时与文义谜扣合要求更趋吻合。

    四十一

    几上烽烟争楚汉,棋局、势、理问如何①?
    灯花敲尽难僧孺②,秋色平分《将相和》③。

    注:①指“象棋谜”,花色谜一种。它的本质属性是“谜”,是一种“灯谜”,是借用“象棋”这种娱乐器具或活动技艺制作的灯谜。在猜制过程中,要深入分析棋局、棋势和棋理,从而推敲出谜底。 ②牛僧孺,字思黯,京兆杜陵(今西安)人。按现在比较主流的说法,一般都认为是牛僧孺改造、完善了中国象棋。 ③象棋谜举例:依棋理推断,将军后成一盘和局,猜“剧目一”,谜底为《将相和》。

    四十二

    离别时刻喻《乡愁》①,鱼雁传书任九州。
    不着一字寄多味,画意邮缘共运筹②。

    注:①余光中代表作《乡愁》有“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语。 ②指“邮票谜”,花色谜一种。它是以一枚或几枚邮票作谜面而制成。猜制邮票谜,要体现邮票图案的内容,同时反映自身的形状、存在、组合、面值、功能等,谜底附加方、格、框、张、枚、联、套、集、票、信、寄、邮等字。

    四十三

    摆物桌台三两样,英雄较智论曹刘①。
    无言掷伊桃英小,赠扇酬答两红楼②。

    注:①指“哑谜”,花色谜一种。用一件或几件实物作谜面,猜谜时,不必说出谜底,只须用一个或几个动作来表示——因为动作就包含了所隐射的谜底,这种哑谜别具风味。“动作谜”与此类似。动作谜是出谜的人自己(或别人)做一个或几个动作,然后请人猜。这一点,正好与猜哑谜相反,一般来说,猜动作谜要比猜哑谜容易一些。 ②哑谜举例:桌上放一朵小红花。猜者拿起花掷向主持人。谜底为《红楼梦》人二:小红、花袭人。

    四十四

    遥祝良辰赖电波,新春短信尽“天鹅”①。
    诗文谜话双修饰,句句相连佳话多②。

    注:①手机短信曾流行很多类似“天鹅飞去鸟不归,怀念昔日空费心,云开月下双匕影,水流几处又相逢,日落月出人倚月,单身贵族尔相随。猜一句话,共六字。谜底为:我不能没有你”的谜语。因谜面都有“天鹅”两字,故称之为“天鹅谜”。 ②指“手机短信谜”,花色谜一种。它是伴随手机应用普及而兴起的一种谜种,谜面多以诗词句出现,一句猜一字,谜底连缀成句。谜底大多是深情款款的“我不能没有你”、“最爱你的人是我”、“生死无悔全为有你”,诸如此类,既可表达情感,又可考验对方的智商,于是深得许多年轻人,尤其是MM们的喜爱。就此传播开来,并大有源源不绝之势。

    四十五

    快门轻触寻常事,万像千姿入镜来。
    摄取新花“相照影”,时兴式样待君裁①。

    注:①指“照片谜”,花色谜一种。它是伴随着摄影作品的丰富普及,进而与灯谜艺术相融合的产物。以照片作为谜面,依据谜法及谜目限定,并相应附着“照、片、相、影”等体现其特点的字猜射出谜底。

    四十六

    标物欠明人莫嗔,投壶箭中惠留存①。
    时人探底衣一套,一“套”归来仍故身②。

    注:①指“即物赠谜”,花色谜一种。它是专门猜射物品名称的,它的特点是谜目不标明哪些物品,由猜者自己从谜面中悟出,而且猜中什么谜底,就赠给你什么物品。这种花色谜新颖别致,趣味很浓。 ②即物赠谜轶事:某谜会悬谜“酉”字,标明即物赠,谜底为“西装一套”。主持者却脱下身着西装,让猜中者穿在身上,“套了一套”即取回。猜中者与主持者各自领悟,相视而笑。一时传为趣事。

    四十七

    姹紫嫣红“花色”异,树藤持倚倍精神①。
    “牌、符、乐、事”②千机变,万种风情本系根③。

    注:①言“花色谜”。指灯谜与其他艺术形式(如故事、声像、图画、剪纸、摄影、书法、印章等)、艺术或娱乐工具(如邮票、火花、扑克、象棋、扇面等)合成的谜种,也包括与拼音、符号、数字、图形(圆、方、三角)以及钟表、电报等实物组合而成的谜种,以其浅显生动活泼自然,在灯谜中占有一席之地。 ②花色谜除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扑克(牌)谜、符号谜、拼音谜、故事谜等等。“扑克(牌)谜”就是以扑克牌为谜面,按照谜面的花色、牌点以及所组合的状态等特点,来猜射谜底。“符号谜”就是利用符号作谜面制成的花色灯谜。“拼音谜”是汉语拼音字母谜的简称。就是以汉语拼音字母制作的花色灯谜。“故事谜”就是以叙述一段简单的故事来给人猜谜。也就是说,它以故事形式作谜面的灯谜。它可以是整个故事为谜面,也可以是以故事中的某个情节作为谜面。 ③花色谜的根本还是“谜”。所以,在制作和猜射花色谜时,一定要依据灯谜的基本条件来猜制,不可本末倒置。

    四十八

    制猜同理莫相违,游戏文章亦有规①。
    窃笑荧屏亮似炬,学人填阙《满江黑》②。

    注:①灯谜虽然有一些智力游戏成分,但它更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创作灯谜和猜射灯谜一样,同样要遵循它的一些基本规则。如:谜面成文、事例真实、底面不相犯、扣合无闲字等。 ②在电视、报纸等一些栏目中,经常会见到一些不符合灯谜创作规律的作品,怡笑大方。就像有人填词《满江红》,但却不按词牌要求来填,照猫画虎,不伦不类,被人讥为“满江黑”。“满江黑”,语出邓拓《燕山夜话》中《三分诗七分读》:“你用了《满江红》的词牌,而又不是按照它的格律,那末,最好就另外起一个词牌的名字,如《满江黑》或其他,以便与《满江红》相区别。”

    四十九

    寻幽览胜觅桃溪,山影水环千载迷①。
    半笼轻纱是最好,自家“趾动”②几人知②?

    注:①创作好的灯谜作品,恰如五柳先生笔下“武陵人”探访“桃花源”。其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言“脚趾动”谜,是指过于曲折隐晦、钻牛角尖的灯谜。“脚趾动”谜这个概念,首先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通过《镜花缘》里一段谜论提出来的:“大凡做谜,自应贴切为主;因其贴切,所以易打。就如清潭月影,遥遥相映,谁人不见?那难猜的,不是失之浮泛,就是过于晦阚。即如此刻有人脚趾暗动,此唯自己明白,别人何得而知。所以灯谜不显豁,不贴切的谓之‘脚趾动’最妙”。

    五十

    旨正为基优劣判,通俗、典雅两相宜①。
    须防“倒吊”②忌“空泛”③,“盖底盒匣雕玉皮”④。

    注:①无论是通俗还是典雅的灯谜都有可取之处,只要构思巧妙,都可出好谜。而判别灯谜优劣的首要条件是看这则灯谜作品是否立意积极。从它的思想性和客观效果两方面衡量,看它所表达的意义、目的正确与否。 ②“倒吊”是灯谜制谜中的常见病。在逻辑范畴内特别是在概念上,灯谜制谜要求面和底要有基本相同或相类的外延;如不能相类,则面上概念的外延必须小于底上概念的外延,即面上是外延较窄的种概念,底上才可能是外延较宽的属。倘若颠倒种属关系,势必有悖情理,谜底在扣合上也就扣不妥贴。 ③“空泛”,原指没有具体内容的泛泛之论。空洞浮泛,不着边际。“扣合空泛”,是灯谜制谜中的常见病。是指“以底应面若接若离,或只照映局部;以面笼底空浅浮泛,乃至抛荒过半”的一类灯谜。 ④创作灯谜,正如人之修身,外在注重仪表,内在提高修养。于谜,也应内外双修。一方面要注重谜面与谜底的扣合确切,另一方面谜面要讲究修饰,词句或华美,或简洁,或通俗晓畅,或蕴含哲理。正如清末民初谜家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云:“余作谜主张典雅一派,必底面天然配合,如古所谓玉合(盒)子盖玉合(盒)子底者,乃为上品。”“谜之表面不佳者,内容亦不足观,如西子不洁,人皆掩鼻。若徒饰外观,而扣合牵强,或抛荒题面,或影响模糊,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2 - 回复 wolf_avatar
    wolf  2016-06-05
    五十一

    文海撷珠故纸堆,“寻她众里”眼波迴。
    灵犀一点联通处,耀眼光华掩月辉①。

    注:①一种创作灯谜的实践体会。灯谜作者在创作灯谜过程中,往往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边读古诗文,一边思索灯谜创作,忽然心有灵犀,神交古人,一条谜作横空出世。正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十二

    曲直疏密细斟酌,一样“底材”①多样模。
    “与虎谋皮”②夜辗转,旁人不解谓着魔。

    注:①即谜材。详解见“二十一”注释。 ②原意指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本作“与狐谋皮”。作为灯谜术语,指给定谜底,要求创作出相应的谜面,就是“与虎谋皮”,也叫“以底求面”。

    五十三

    休因妙制崇“生造”①,水月镜花终幻空。
    廷彦弟兄亡殁早,可怜对仗只求工②。

    注:①原意为再生,再造。凭空制造。作为网络词语:生造多表现为在没有可参考的情况下,按照要求冥思苦想出一种方式来实现目标。在此作为灯谜术语,灯谜作者单纯从谜面与谜底的扣合角度出发,或在谜面部分杜撰事实,用典失实;或于谜底部分凭空捏造词语,有的虽然保留了原词语,但却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凭制谜者主观臆断添加前缀或后缀,生拉硬扯成谜底,却并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可。那么,如何来辨别是生造还是创造呢?生造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它的特点之一。是创造还是生造,根本要看社会上承认不承认。 ②宋·李廷彦曾写一百韵诗,“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是其中两句,人读之,皆以为其家遇不幸,却不料他只是为了诗句的对仗工整才这样写。实是可笑!

    五十四

    寻章摘句重平常,莫以生难慰肚肠①。
    冷语商灯三日后,自家不认自家裳②。

    注:①在制谜引用现成诗词句、古文句、典故时,最好使用大众常见的、熟知的;制谜的出发点也不要以刁难猜谜者为第一。 ②不识自家,也称顾履识家。形容极度愚昧,不会灵活转化的人。《不识自家》原文:“曩有愚者,常于户外县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在此指个别谜人所制刁难人的谜作,在多日无人问津后,待人家来求教时,自己竟然也不知所云了。

    五十五

    “扣合”①鬼斧不着痕,猜易制难得趣人②。
    “中鹄”③八九境方妙,君我会心两忘尘④。

    注:①原意指紧密结合。在灯谜中指谜面与谜底之间通过字素离合、指示、借代、象形、拟声、会意等方法确立对应关系。为灯谜常用术语。 ②在创作灯谜时,要善于从猜射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宁愿在制作过程中多费些气力,也不可自图省事,并不管会不会多底,字句是否生拗,用典是否冷僻等等,给猜射者造成许多无谓的阻碍。 ③中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六十二〈射义〉。指射中靶子,引申为准确,喻及第。在此指猜中谜底。 ④灯谜活动的高妙之境,不在于所制之谜无人能破,悬谜数载,高阁清冷,谓之老“虎”;或列谜万数,俱被秒杀,长绳空在,彩笺尽杳。而是在此过程中,有猜有制,有呼有应,兴即酣畅而意犹未尽。猜谜者与制谜者问答笑焉,互有默契。常执着于谜林,忘我于尘寰。

    五十六

    读书万卷奇思广,并蓄庄谐哲理长①。
    休恃聪明时卖弄,破拆“鸡肋”②后人伤③。

    注:①谜人想要提高自身谜艺水平,必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从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使创作之泉永不干涸。对各种灯谜流派风格,要不拘一格,博采众长,深浅共举,庄谐并蓄。 ②语本《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 ’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后曹操以扰乱军心罪处死杨修。 ③自古以来,对待灯谜的态度,多以“斗智”为第一要务。而自清末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总结,灯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今人更应将其视为一门学问来进行研究,完善它,丰富它。谜人切勿持此微技,时时卖弄,怡笑大方!

    五十七

    “神、能、逸品”①视高涯,垄上赏心未名花。
    时见峨冠②笑短褐③,“之乎私语”④不足夸⑤。

    注:①《清稗类钞》载:“谜为文人之余事,张文襄好猜之,尝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射《易经》‘中心疑者其辞枝’,神传阿堵,余味盎然,是为神品。叶奂彬之‘末座少年,异日必是有名卿相’射《诗经》‘绿衣黄裳’,文章天成,妙手偶得,是为能品。某之‘伯姬归于宋’射《唐诗》‘老大嫁作商人妇’,别开生面,妙造自然,是为逸品。” ②亦作“峩冠”。高冠。峨冠博带为古代士大夫的衣着。这此借指士大夫。 ③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着。在此借指平民。 ④有一笑话,说一秀才不分场合,满嘴之乎者也,即使与妻子言儿女私情也是如此,惹人笑话。 ⑤灯谜展猜时选择作品,应充分考虑参与对象和展猜场合。不能一味追逐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之谜,而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难易适中,分开层次。

    五十八

    执“迷”①自好非真好,“揭底”②茫然犹不识。
    僻典③、“顿读”④强解释,怎及一笑已心知⑤。

    注:①指谜。 ②将别人的底细兜出,使暴露。在此为灯谜术语。指对猜不出的谜,由制谜者揭示告知灯谜的答案,并作必要的诠释。 ③指极少被人引用的典故。 ④顿读,灯谜术语。指改变谜底句读而使整个底材产生别解的方法。 ⑤好的灯谜,不在于它有多艰深难懂,而在于它是否能娱悦心灵。

    五十九

    语意双关①真亦假,虚实难辨是还非。
    领持一字②蕴千变,秉笔点睛破壁飞。

    注:①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在灯谜中,双关语的运用是很普遍存在的。 ②无论是在猜谜,还是在制谜过程中,都要牢牢抓住关键字,即所谓“谜眼”。通过了解它的音、形、义的别解变化,对突破迷津,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十

    施之斤斧忌“凌迟”①,藻饰“抱合”②暗潜移。
    换日偷天新世界,无声细雨入春池。

    注:①凌迟也称陵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此指灯谜创作运用拆分离合手法时,将字素拆分过于零碎,面目全非。 ②指“抱合词”,灯谜术语。灯谜作品中,在增损离合手法运用时,有意使用一些字或词将字素连接起来,起到或合、或分的作用,从而使谜面更完整,扣合更明了。那么其间用于连接之用字、用词,即为抱合词。

    六十一

    出人意料险峰秀,更上层楼放眼收。
    俊逸雄浑纤巧处,《蛙声十里》水中游①。

    注:①《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九十一岁时,为老舍先生画的一张水墨画。齐白石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本首旨在探讨灯谜创作之险峻、高远、俊逸、雄浑、纤巧,以及隐显与呼应等。

    六十二

    俱立高峰哪是山?空设藩篱囿小园。
    “乏味”①、“杂揉”②非必死,千流纳海壮波澜。

    注:①“乏味”原意为缺乏情趣兴味。在此指对一些灯谜作品过于简单、直白的一种评判。 ②灯谜术语。指在一条灯谜作品中,在扣合上不能一以贯之,而是出现两种或多种扣法,支解开来与谜底各个分部相扣合。虽扣合也能成立,但让人感觉有一种支离感。

    六十三

    窄巷穿行马似龙,“撞车”①何必叹英雄。
    “暗合”②应看细微处,远近高低自不同。

    注:①在灯谜创作时,不同作者不约而同地创作出一模一样的灯谜作品,叫做“撞车”。“撞车”这种情况在谜界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灯谜的谜面只是一个词或一句话,特别是使用古文成句或古诗词句作谜面时,就更容易造成灯谜“撞车”。 ②“暗合”,灯谜术语。指不同作者未经商讨而创作出意思契合相近的作品。对待“撞车”作品就应以时间先后而确定作者,如在创作赛中可以来稿先后。如时间上难分顺序,可对一件作品挂两人或多人为作者。而对于“暗合”作品则应从其遣词造句、扣合远近、雅俗和谐等方面考量,取优而弃劣。而今在谜界对“暗合”作品仍以时间先后断取舍,本末倒置,实不可取。

    六十四

    成句虽佳慎“挂面”,度娘搜检未为迟①。
    任他题误终无改,背地羞红厚脸皮。

    注:①此首指在灯谜创作中,引用现成诗词、古文、名言、俗语等作为谜面时,应当在考虑扣合严谨与否的同时,慎重考虑“撞车”问题。可采取百度搜索、谜库查看等方法进行排除,减少“撞车”的可能。但在现实中,却有很多谜人,自以为是,任由其“撞”。这种创作态度,于人于己都不是件好事。度娘,指百度,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六十五

    无中生有已堪伤,“目”费周章圆“底”长①。
    太素万言何事奏?赏君廷杖不荒唐②。

    注:①“目”指谜目;“底”指谜底。一些谜人打着“创新”的旗号,进行无限度地造“底”、造“目”,致使本为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的谜目竟达数十字之长,使猜者还未射底,先得猜“目”指何事。实为可笑! ②明·茹太素奏章一万五千字犹未切入正题,遭朱元璋廷杖。

    六十六

    根原“小道”勿矜持①,执念颖脱反是师。
    宏赋“雕虫”②谁似我?自在红尘偶遇之。

    注:①张起南《橐园春灯话》云:“谜虽小道,然扩而充之,宇宙间一名一物无不所包。此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者也。”然谜人间亦流行“谜乃小道,壮夫不为”语。两者所言虽迥然不同,但谜为“小道”却是共识。因此,对谜的认识,应实事求是,勿过分自贬自弃,也不可言过其实,夸大其功。 ②“雕虫”本指雕刻虫书。扬雄在《法言·吾子》一书中自问自答说:“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所谓“谜乃小道,壮夫不为”概源于此。
    六十七

    言灯言虎缘南北①,执手元夕②巧做媒。
    壁立帷灯销永夜,一笺一月两徘徊。

    注:①指谜语。南曰灯,北曰虎,所谓“南灯北虎”也。 ②南宋临安(今杭州)每年都要在元宵节张灯结彩,大事欢庆,所谓“南宋时观灯独盛”。趁这个机会,一些文人学士便“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话,戏弄行人。”至此,灯谜与元宵节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是时,必张灯猜谜。元宵节即是“灯节”,亦是“谜节”!

    六十八

    引猜司鼓雪花笺①,隔座藏钩②众态闲。
    帘外问答③频笑语,回思千载醉临安。

    注:①现代灯谜活动的一种形式。沿袭南宋临安猜谜形式。悬挂谜条后,击鼓咚咚引人来猜。如遇高难度谜条被猜中还加敲铜锣一下,以示隆重。这种灯谜活动形式,当代仍流行于福建漳州、广东澄海等地。 ②犹送钩。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上,猜不中就罚酒。在此指猜谜。 ③昔时谜会开猜时,台下射手林立,围观者众,欢声笑语不绝。主持谜棚的人和锣鼓均在挂着谜笺的竹帘之后,与猜射者隔帘相对,颇有番“高手对决”的意境。

    六十九

    鼓乐歌吹贺圣朝①,“道谜”、“走智”②逗群豪。
    “合笙”谑浪③藏深意,小挂金钱中的④抛。

    注:①贺圣朝,词牌名。宋代“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然后聚人猜谜。”此首描摹宋代猜谜的场景。 ②北宋的汴梁(今开封)和南宋临安(今杭州)出现了专为伎艺演出服务的场所——瓦舍。谜语属于百戏之一,通过商业和伎艺场所的传播得到空前普及,制谜和猜谜之风非常盛行,涌现了一大批谜语艺人,如马定斋、霍百丑、张山人、胡六郎和魏大林等。在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猜谜体制,如道谜、正猜、下套、贴套、走智、横下、问因和调爽等。宋·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载:“有道谜,来客念思司语讥谜,又名‘打谜’。走智,改物类以困猜者。正猜,来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类相似者讥之,又名‘对智’。贴套,贴智思索。横下,许旁人猜。问因,商者喝问句头。调爽,假作难猜,以走其智。” ③亦作合生。宋代说书的一个流派。艺人当场指物赋诗,也称唱题目。其内容滑稽并含讽劝意味的,叫乔合生。有类商谜。 ④猜中谜语即有奖品相赠。

    七十

    悬谜三日闹元宵,报底声声逐浪高。
    灯下仰头人似海,长街十里荡春潮①。

    注:①现代灯谜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谜人们于传统佳节(主要为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在猜射场地,或广场、或游园、或长街两侧张灯悬谜。本文作者就曾连续十余年在河北武安西岭湖畔组织并主持“武安灯谜一条街元宵民俗谜会”。是时,悬谜数千,并有专题谜、花色谜、谜擂等穿插其间,三日三夜,灯月交辉,万民同乐,盛况空前。

    七十一

    “腾讯”呼来“微信”忙,“网”传些“米”慰饥肠①。
    小楼梦里灯邀月,光影阑珊落寞长。

    注:①当代谜人借助电脑、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自发组织的一种灯谜活动。“腾讯”指各种QQ灯谜群;“微信”指各种公众号“微谜会”;“网”指因特网。“米”指谜,网络语。

    七十二

    古隐常依名士传,谜家踪迹觅堪怜①。
    雪泥鸿爪知何处,野老村童闲话间。

    注:①清以前,谜家留存姓名的很少。一些谜作只能借助名人轶事得以流传。

    七十三

    张寿俳谐①动汴京,武林百丑②戏绢灯。
    游人笑问手中彩③,道是前头瓦舍④赢。

    注:①张山人,本名张寿。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说诨话艺人。山东兖州人。在瓦舍中说诨话(含商谜),颇受欢迎。晚年倦于卖艺生涯,在由汴梁返回家乡的途中病卒。张山人说诨话时,多以俳谐体17字诗(即五言三句,结尾二字)穿插其中,语言俚俗,颖脱而含讥讽,为时人所津津乐道。 ②霍百丑,南宋临安(今杭州)商谜艺人。 ③猜中灯谜得到的奖励。 ④瓦舍,也叫瓦子、瓦市。宋朝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宋代商谜活动多在此演出。

    七十四

    “南北垢斋”①任笑骂,东西歪倒不合时。
    法承“江右”②高台上,白发六郎③语更奇。

    注:①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灯谜社团。据宋灌园耐得翁《都城纪胜》:“隐语,则有南北垢斋、西斋,皆依江右谜法。谜语、习诗之流,萃而成斋。”谜社的成员都属飞诗之流的文人,他们或以谜相酬和,或以谜相嘲戏,或品谜玩隐,或著书立说,继往开来地共同推动了谜语的发展。 ②指江西,长江以西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又称江右。在此指“江右谜法”,概指近似南宗,以拢意为主的灯谜方法。 ③胡六郎,南宋临安(今杭州)商谜艺人。

    七十五

    瘦西湖畔思“春社”①,独步“竹西”②满花蹊。
    借座驼翁③无俗客,剑秋④趣解亮工⑤题。

    注:①“竹西春社”是清代嘉庆年间的扬州灯谜社团。 ②《乾隆江都县志》载:“禅智寺在城北五里蜀冈上,即上方寺,本隋炀帝故宫;一名竹西寺,杜牧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是也。”在此指“竹西后社”。“竹西后社”是清光绪年间成立的扬州灯谜社团。孔剑秋主盟。先后有四十余人参加。“竹西后社”从组社开始,孔剑秋即与诸社友约定,“订为每月举行(灯谜活动)一次,各制谜语以十条为率,多多益善”,每月活动时间正月为人日(即正月初七)或元宵、二月则花朝(二月十五),三月为上巳(三月三),四月则浴佛日(四月初八)、五月则天中节(五月初五)、六月则荷花生日(六月二十四)、七月则乞巧日、八月则中秋节、九月则重阳、十月则下元(十月十五)、十一月则月当头、十二月则腊八日。有时候社中人觉得间隔一个月才活动,嫌其时间过长而不能久待,“于是加增消夏、消寒两会,每九日为一会期”,即在夏日纳凉或冬闲之际,适当增加谜社活动时间。“竹西春社”和“竹西后社”人才济济,不仅猜射活动多,还留下了许多著述。对全国的谜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人誉为“竹西谜艺,独步一时”。 ③高乃超(1872—1933),名孔超,字乃超。原籍福建长乐,因其父作官于两淮盐运司,遂随父迁扬州定居。其“貌古雅,背伛偻,腹有诗书”,扬州人多以“高驼子”呼之。他利用在校场开设的酒家,为竹西后社的组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④指孔庆镕,字剑秋。详解见“九十”注释。 ⑤周亮工,“竹西后社”主要成员。

      #3 - 回复 wolf_avatar
    wolf  2016-06-05
    七十六

    “北平射虎”徽州馆①,月月崇坛②“瑜亮”③骄。
    “隐秀”④重开寒雨后,灯花零落两飘摇。

    注:①“北平射虎社”为清末民初北平一灯谜社团。于1916年在北平徽州会馆成立。是由樊樊山、韩少衡、高步瀛、刘春林、薛少卿、易实甫等谜界上流人物发起的,韩少衡为社长。社员多达一百余人,先后活动三年,乃获“为国内谜社冠”之佳誉。 ②“北平射虎社”社章规定,每月召开一次内部常会,每个社员带自己的谜作(不得少于30条),届时赴会,用谜篦子插好谜条,悬于厅中壁上,供社员相互猜射。猜射后便针对谜作进行研究评定,然后由专人整理,按人归档。每逢上元灯节、中秋节,开展大型对外征射活动,尤以上元为盛。 ③一时瑜亮,形容两个极富才华之人不相上下,难分伯仲。《三国演义》第57回:“(瑜)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在此指张起南和孔剑秋。二人皆精于猜制,在“北平射虎社”中有“一时瑜亮”之称。 ④“隐秀社”是在“北平射虎社”基础上改组而成,于1920年成立。地址在西长安街铁路协会,规则与射虎社略同。先后活动两年余。

    七十七

    取意萍合①起玉声②,“绣云天”③外觅行踪。
    相邀“五虎”④待圆月⑤,好乘清辉引玉弓。

    注:①“萍社”为清末民初上海一灯谜社团,它创建于1917年,社名取谜人“行踪萍合”之意,由孙玉声与王均卿发起,先后参加者近百人,活动长达九年余。 ②孙玉声(1862-1939),原名家振。上海人。 ③“绣云天”为“萍社”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在四马路(今福州路)湖北路口(后易名“神仙世界”)游乐场。 ④谢不敏、蒋山佣、王毓生、陆澹安、徐行素五人尤擅猜制,被誉为“萍社五虎将” ⑤“萍社”社员除了举行雅集(内部会猜)外,还每月向游客公开举行一次谜会,并拟订了一条饶有趣味的规定:每月望日(农历十五)皓月升空之时才悬谜迎客,若遇天时阴雨无月则谜会作罢。

    七十八

    细雨春风遍地花,一时林立百千家。
    繁华冷落旦夕事,笑看“王”侯乱似麻①。

    注:①清末至今,全国谜社虽众,然倏起倏落,能持久且有建树者很少。一边在现实中,谜被挤压于文化边缘,且谜事愈渐清冷;一边在精神上,谜人却又不甘“小道”,喜好称“王”。好不尴尬!

    七十九

    “北派”①相承“独脚虎”②,郁庭“八体”③众追崇。
    七言自拟无闲字,意味悠长韵律工。

    注:①灯谜风格流派之一。与“南宗”、“海派”并称为灯谜三大风格流派。清末,北京谜人为了追求灯谜艺术的独创性,防止灯谜撞车,张郁庭先生倡导制作“杜诗律之谜”,得到了北方许许多多谜人的响应,从而形成了灯谜的一大流派——北派谜。“北派谜”以韵味擅长,纯以自撰七言律句挂面,曲意在题,成谜的条件不仅仅是谜面成文,而是要谜面成诗,追求谜面的意境。具有形式美与音韵美,射底准确,无一字无着落,谜格寓于谜面,用以调整对谜底的扣合。 ②“独脚虎”是灯谜的一种形式,这一名词,最早见于元代。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云:“予友贺从善者世居钱塘,幼好读书,医药以自给,亦能隐语,凡有诗谜若干篇,后习者家之。翌日踵门,袖出一集,面书‘风月自知’,乃问余曰:‘此四字云何?’予解之曰:‘自知风月者,即独脚虎儿也。’“北派谜”概源于此。 ③张郁庭,名瑜。北京大兴人。与张起南并称“谜界二张”。他在大量长期亲自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了著名的“北派八体三十八法”。

    八十

    “南宗”①拢意重浑成,字句不拘分扣形。
    运典撷诗巧剪取,自生别趣古今功。

    注:①灯谜风格流派之一。灯谜原只有雅俗之分,但自从北平谜人为了防止灯谜撞车而形成“北派谜”之后,灯谜界就相对而言,把使用传统制谜手法的灯谜通称为南派谜,又称“南宗谜”。南宗谜注重浑雅自然,故多借典;谜贵浑成,以别趣取胜,拟面多取现成的诗、词句,扣合讲究不见针迹,不拘泥一字一句分扣,其别解大多在底,借用谜格,为济思路之穷。

    八十一

    “海派”①求新与众乐,人夸苏氏两昆仲②。
    不经镂饰思多变,俗中见雅趣尤浓。

    注:①灯谜风格流派之一。“海派”一词,一般认为源于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它代表了中国近代以来最具活力的地方文化之一。灯谜界借用这一说法。其主要特征是:“谜面谜底通常择取民俗题材,拟面简洁平易,暗含玄机,且常在底中妙施顿读之法;扣合稳重、细腻、灵巧,多用会意,偶取离合,谜味风趣而色彩浓郁。” ②指苏才果、苏纳戈兄弟,同为上海谜坛宿将。

    八十二

    “千载传人”常自许,“非吾谁与”不虚言①。
    《橐园灯话》尊“谜圣”,明月犹思张起南②。

    注:①张起南尝自赞其小像云:“大儿文举,小儿德祖,千载传人,非吾谁与”射《诗经》“孔修且张”。“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出自《三国演义》中倪衡之口。文举是孔融的字,德祖是杨修的字,只有这二人,才是祢衡心目中的人物。凑巧,此二人都是谜家。张氏借用于己。 ②张起南(1878-1923),字味鲈,号橐园。张超南之弟。福建永定人。著《橐园春灯话》一书。被时人誉为“谜圣”。

    八十三

    “书家意”①兴傲“江湖”②,浅语“颠狂抢夜壶”③。
    宝岛谈灯忆鹤九④,《请缨》半废⑤恨殊途。

    注:①《清稗类钞》载:“光绪戊申,番禺沈太侔礼部宗畸在京师刊行《国学萃编》,其征谜语有云:‘书家意者方能照登,江湖意者恕不登录。’此语直得谜中三昧。谜之最忌者二:一曰俗,如乡人所猜之谜是也;一曰呆,如苏沪各地茶肆中丐者所书之谜是也,是皆太侔所谓江湖者是也。一染此习,便失文人身分。故谜虽属游戏,必非胸无点墨者所能从事。”“谜之有书家、江湖之别者,雅俗耳。”“书家意”属典雅风格。此类谜作注重文采,书卷气浓厚,多以典故入谜,或以前人诗词名句做面,在扣合上追求贴切自然,浑然天成。 ②“江湖派”原指江湖诗派或江湖词派。二者都是南宋末年兴起的文学流派。在此借指灯谜的一种风格流派,与“书家意”相对。 ③唐景崧曾制一谜“主人颠了,抢了乔二姑爷夜壶(七唐)东风不与周郎便”。被张起南讥为“以通人出之,未免不类”之作。而韩英麟却颇为推许其浅白之作,曾云“唐薇卿虽以浅语为谜,然学足以举之,故句句是浅语,句句有深意,尤不易学。”唐氏亦持“夫语至谜矣,何碍俚俗?古谜皆生造,非专尚成面。”之论。见仁见智耳! ④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一作薇卿,号南注生、鹤九、请缨客。广西灌阳人。唐氏曾任台湾布政使和台湾巡抚等职,公暇张灯,与民同乐。对台湾谜事开拓发展,功不可没。 ⑤唐景崧以日记体文学形式,将自己在越南协助刘永福抗法、广西关外守边、建景字军开入镇南关进攻法军的事迹,以及战后参与中越划界事宜,结集为《请缨日记》。然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唐氏先是坚决反对割台,与刘永福一道率全岛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后却因敌我实力悬殊,又孤立无援,唐景崧在危急关头放弃了自己的承诺,携巨款化装登上德国轮船逃回大陆。与请缨日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八十四

    一曲《彩云》①常忘身,诗余商隐②更无伦。
    味鲈《题像》谁当首③?定是风流“樊美人”④。

    注:①樊增祥(1846-1931),原名嘉,字嘉父,号云门,别号樊山。湖北恩施人。曾写诗《彩云曲》并序。 ②樊樊山写诗三万余首,以诗人而入谜道。 ③张起南作《北平射虎社橐园题》时,将樊氏列居卷首。 ④樊氏雅号。

    八十五

    半生潦倒半生灯,语解人颐薛少卿①。
    变化百般时峭险,纵情率意走偏锋②。

    注:①薛宜兴(1859-1932),字少卿。安徽寿县人。晚年贫困,抑郁而终。 ②薛少卿制谜“天马行空,不修边幅,赤炽、率意而具野逸苍莽之气,犹如太白古风。”而顾震福谜较多“精雕细镂,内丽温婉,雅俗共赏,融融泄泄,一派大家风范,犹如少陵七律。”(《百年谜品》)。薛氏曾有:“吾谜多偏锋,顾君竹侯正宗也。”云。

    八十六

    猜制皆能辛臼翁①,曾赢“海上虎头”②名。
    “五毋五宁”③评谜艺,一部《大观》④谁可轻。

    注:①王文濡,字均卿,别署竹毓、新旧废物等。原籍浙江湖州,长期寓居上海,晚年移居苏州,筑室名为之“辛臼簃”,自谓“半新半旧不新不旧不合时尚”耳。 ②王氏为萍社“猜谜及制谜能手”,获得“海上虎头”之称。 ③王氏对谜作的选取宗旨“宁少毋滥;宁雅毋俗;宁大方毋纤巧;宁紧切毋宽泛;宁平正能达,使人一览易知,毋晦涩艰深,苦人作三日索。” ④王文濡编辑《春谜大观》上下两册。

    八十七

    词家①值课②兴方遒,待米营炊不肯休③。
    老骥思绝④多隐恨,劲秋⑤收骨北山丘⑥。

    注:①况周颐(1859-1926),夔笙,号玉梅,又号蕙风。广西桂林人。与王鹏运、朱孝臧、郑文焯并称词坛“清末四大家”。 ②轮值主持谜会。 ③况氏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鬻文为生,晚境凄凉。 ④况氏晚年钻研谜道不辍。 ⑤姚劲秋,名洪淦,字涤源,一字心僧。浙江湖州人。 ⑥况周颐晚岁潦倒,死后无埋骨之地。姚劲秋“古道侠肠”斥资为其和另一词人朱孝臧营葬于湖州道场山。

    八十八

    白战昏迷①“顾虎头”②,大家风范态悠悠。
    故乡“商旧”③忆七子④,独步《跬园》⑤傲九州。

    注:①顾维华赞顾震福云:“赌白战于昏迷回互之间,张赤炽于诗赋文词之外”。 ②顾震福(1869-1935),字竹侯,号跬园。江苏淮安人。有谜界“顾虎头”之赞誉。 ③顾氏于桑梓淮安组建“商旧谜社”,后编辑《商旧社友谜存》七卷。 ④淮安韦宗海、韦宗泗、戚逢年、徐钟恂、叶尔龄、季逢元、亢榕门七位谜家。 ⑤顾震福著《跬园谜稿》六卷。

    八十九

    不惯俗流作“雁臣”①,尽驱万卷化廋文。
    十年辛苦兴“丁卯”②,珠玉千斛天下闻。

    注:①黎国廉(1870-1940),字季裴,号六禾。广东顺德人。曾任粤省民政长一职,后不欲与贪污者共事而辞归。1915年后,黎氏每于夏回粤,于秋返京。携两地谜家作品,南北万里,年年如此,被誉为“谜国雁臣”。 ②指丁卯谜社,1927年成立,1937年因芦沟桥事变而终结。

    九十

    百曲竹枝①《心向往》②,一时翘楚主新盟③。
    “滑头禅”④罢俱倾倒,赠彩尽归隆准公⑤。

    注:①孔剑秋所作《扬州竹枝词百首》,为人称道。 ②孔氏著《心向往斋谜话》。 ③孔氏曾任“竹西后社”社长。 ④一种谜格。在扬州本地特指“题面假借”的别解法。 ⑤隆准公为汉高祖刘邦,在此指孔氏。孔庆镕(1871-1932),字剑秋。祖籍浙江衢州,后居扬州。其貌高鼻隆准,长身鹄立。谢闲轩《隐中八仙歌》云:“主持隐社隆准公,滑稽饶有东方风。”

    九十一

    病榻因缘谒“孔杨”①,首开《辨类》架津梁②。
    谢家宝树芝兰茂③,桃李④“莲花”⑤处处芳。

    注:①指孔融和杨修,二人俱精通谜语。 ②谢会心著《评注灯虎辨类》。 ③原指谢玄是谢家的人才栋梁,可以光耀门楣。在此指谢会心、谢述心父子相传,俱成谜家。 ④谢氏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遍地。 ⑤谢氏于潮州组建灯谜社团莲社。

    九十二

    少衡①诗笔②虎生风,领袖群雄③传美名。
    谜事思来惯寥落,“三韩”并起④几家同?

    注:①韩光奎,字绍蘅,亦字少衡。北京人。 ②韩氏原为诗家。 ③韩氏任北平射虎社社长。 ④韩光奎之父韩芸谷,其子韩振轩,亦精隐语,一门三谜家。

    九十三

    一南一北较“金张”①,素圃②回文③满室香。
    冕亚④阆仙⑤拍手笑,唯今胜古看刘郎⑥。

    注:①金元善,字子乾。浙江绍兴人。他擅南派谜,张郁庭擅北派谜,时人乃将二人媲美,称之为“南金北张”。 ②张超南(1876-1950),字蟹芦,号素圃。福建永定人。 ③指回文格,乃张超南首创。 ④陈冕亚,名屯。原籍湖北蕲州,长期寄居北京。 ⑤高步瀛(1873-1940),原名海谈,字阆仙。河北霸县人。 ⑥刘剑侯,名桪。湖北人,寓居北京。对灯谜有评价云:“吾国今日学术,无一不远逊于昔,唯隐语一类,驾古人而上之”(《隐秀社谜选序》)。

    九十四

    “当使古人来就我”①,“一宵分梦到鸳鸯”②。
    闲谈《偶录》③个中趣,泄尽灵机倍感伤。

    注:①徐枕亚(1889-1937),名觉。江苏常熟人。其论谜之创作云:“当使古人就我,不当使我就古人”(《谈虎偶录》)。 ②徐枕亚曾制一谜“一宵分夢(梦)到鸳鸯(字)甍”。在此亦指其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 ③指《谈虎偶录》一书。

    九十五

    燃灯卅载耀台湾,摇曳万笺民共欢①。
    敢较张生②称圣日③,无言谜话满春山。

    注:①来楚庚(1907-1988),名广铨。浙江萧山人。曾与台北市立图书馆合作,举办新春猜谜大会达三十年。来氏故后,由台北市立图书馆编辑出版的《灯谜菁华<本馆历年采用来楚庚先生作品专辑>》,录其谜作万则有余。 ②指张起南。 ③来楚庚备受台湾谜人推崇,享有“台岛谜圣”之誉。

    九十六

    “龙虎风云”①订忘年,竹居②夙志越秦关。
    兰③垣坛设谁承纛?“卿子冠军”④马啸天⑤。

    注:①涂竹居曾刻赠马啸天“龙虎风云”篆文印一方,隐寓其名。 ②涂竹居,名瑞滋,号竹居。湖北武昌人。 ③指兰州。 ④卿子冠军,原为秦末楚怀王臣宋义的尊号。在此指马啸天曾于一夜间射破乃师涂竹居四十八条谜,被人称许之。 ⑤马啸天(1918-1993),本名马兆麟。回族,甘肃临夏人。

    九十七

    喷珠倾玉下微山①,恣肆汪洋汇百川②。
    历尽长风沧海浪,红旗手把自岿然。

    注:①柯国臻(1931-2003),笔名微山。浙江温州人。 ②郑百川,原名郑少波。1939年生,广东潮阳人。

    九十八

    始兴鉴赏萧萧雨①,谜品百年起沐云②。
    指点江山凭健笔,锦绣华章两昆仑。

    注:①吴仁泰,字志达,笔名萧萧雨。1924年生,浙江绍兴人。主编《佳谜鉴赏辞典》。 ②赵首成,笔名阿蚌、肖耳。1950年生,安徽寿县人。与邵滨军合著《百年谜品》。

    九十九

    以斯为业第一人,“天下谜博寄客”身①。
    三百《信息》②如细雨。无声润物九州闻。

    注:①刘二安,1951年生,河南安阳人。于新浪开博,名曰“谜博天下客”。 ②指《全国灯谜信息》。

    一百

    悬灯西岭①设“闲园”②,率性何惜傲雪寒③。
    佐酒诗谜相醉久,蓦然回首已千年④。

    注:①石爱民,号西岭。1972年生,河北武安人。 ②指闲园谜社。 ③指十余年主持“武安灯谜一条街元宵民俗谜会”活动。 ④这两句指撰写本篇事。


    二零一六年六月一日午后于西岭斋


    参考书籍:1、张起南著《橐园春灯话》;2、卢志文、裔胜东、方炳良主编《中华灯谜教程》;3、马念慈编著《谜语知识手册》;4、邵滨军、赵首成主编《百年谜品》等。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