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转帖】离合综论椎野斋谜谭(二)

By wolf •  2011-04-05 23:04:57 •  1247次点击
八。好的离合谜的来源。
有了材料(创作对象)、基础工具、成谜步骤之后就可以创作,由于各人的文化水平、经验能力、审美志趣、个人偏好等不同所以创作的结果不一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其中优劣并存,那么好的离合谜从哪里来呢?除了具备基础条件和创作能力外,更主要的是谜作者细心观察对象、精心分析结构、敏锐发现玄机、巧妙提炼面句的强烈创作意向的融入。
(一)细心观察对象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细心的观察便会捕捉到信息,细心的观察便会发现隐藏在事物后面深层的常人无法寻找到的东西,细心观察对象是离合谜成谜的起始基础工作,所以,想做离合谜的话,就必须仔细观察对象,并且要养成这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形成是“离合谜”成功孵育的关键所在,从与制“离合谜”高手的交流或拜读他们的制谜心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成为制“离合谜”行家必须养成这种习惯。如果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观察欲,那么有些东西一目了然就能捕捉到,否则,一些对象就在眼前也发现不了,只能视而不见。别人发现了宝贝,只能自己徒叹没眼光。要激活创作灵感,必须经常、全面、深入地观察,灵感的出现便是观察的升华。更由于观察对象是非常容易得到的“资源”---汉字,所以平时要善于观察,细心观察。因为“字里乾坤大”,汉字是一个让你一辈子观察不完的对象。
(二)精心分析结构
汉字的内部结构(包括“完整子体”和“分散子体”)是创作的“原生态”,而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内结构关系 组合结果是创作的“人造迷宫”,可见, 由于汉字结构的多部性和复杂性使汉字结构的组合变幻莫测,所以有必要在细心观察对象的基础上分析汉字自身内部结构及其构成,还有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积累汉字结构关系的离合谜的创作胚胎,为下一部的全面创作打下基础,因为有时创作灵感涌出和原先预存的“离合谜胚库”中的一个谜胚连在一起,这种连接有时会激发精品的产生。例如:当你浏览体育报刊时发现有一个体育名将--季婷的名字,你若是一个离合谜“发烧友”,你便会自然而然地敏感地挖出:和好、安宁、如要、字迹、安委会、和解等字词,所以,平时要多观察,多积累一些离合谜的创作胚胎,为“精化创作”提供作品原。
(三)敏锐发现玄机
有了细心的观察和精心的分析之后,好多隐藏在底字里的东西已显露出来,但是好的离合谜的产生不是仅仅发现其内部结构关系就完成,这只是个基础工作,关键还在于如何以这个基础为出发点进行辐射式的联想,通过配设和调换,使之在谜面出现令人迷惑的玄机,这种结果的出现需要敏锐的思维和超人的谜外功夫,即是作者的思维的活跃性和作者的知识储备量的适时最佳融合。也就是说“玄机”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地降临的,需要综合几方面的要素并且把它“最佳化”。郑百川先生说:“穷根溯流,先辨诸法之诀要,譬之在胸成竹;竭思运智,开启谜材之机纽,遂成出口莲花。”正是道出其中的奥秘哉!
(四)巧妙提炼面句
姜白石道:“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 奚为。”离合谜的造意撰句也是这样。因为有了玄机和从谜底映射在谜面表出的其它各部分更需要谜作者与众不同的调配和提炼的能力。这有点象烹饪一样,虽然材料、佐料、工具都一样,但是不同的烹饪师傅就烹调出不同的效果来,其实,从创作实践来分析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许多刚刚入门的初学者凭着敏锐的发现力能够分拆汉字的结构,可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优秀的创作结果,究其原因是作者缺乏造意饰面的功夫,创作结果要么“生搬硬套”,要么“生造虚设”。郑百川先生在《谜余闲话》中道:“为多字拆合之底配面,应注重文理,或诗词句式,或文白语言,切忌不知所云,只为拆字撰作,花工夫而无益;宜注重文采,或评论叙事,或写景抒情,专重能诵可赏,隐拆合于句读间,赋谜作以韵味。”总之,提炼面句是作者的经验积累、灵性学识的综合运用的结果。
九。离合的分类。
离合谜的分类方式很多,因分类的依据不同而千姿百态,不过,大概也离不开从(一)谜面方面(二)谜底方面(三)扣合方面(创作效果及鉴赏)来分类。
(一)谜面方面的分类
以谜面表现形式是否具有诗词形式特点为标准可以将其分成:1。诗词形式句。2。非诗词形式句。
1。诗词形式句。
以谜面是否现成可以分为:
(1)现成面。即是指用来选配于谜面的词句在创作时以前便以诗词形式出现在其它载体中的语句。例如:“男儿本自重横行”便是唐朝诗句。
(2)以诗词规定的形式而模仿自撰的句面。即以诗的格律、词谱的规定,在不游离灯谜本身创作规律的制约下进行自我创作。目前这种形式出现比较多的有:北派谜、对句谜、韵谜、双谜、诗谜、仿词谜等,他们都有比较严格的格规要求,不能随便乱套,下面我们不妨以1)北派谜2)赋字谜3)对句谜4)韵谜为例从离合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1)北派谜(其中的离合谜)
北派谜的格规:谜面单句,每句七字,平仄合律。从平仄方面分:北派谜有四种形式。
A。平平仄仄平平仄。
谜例:随园口占酬闺秀(猜 字:嫩,山 夫作)
注解:底字“嫩”可分成:枚、口、女,而作者由“枚”联想到清代诗人“袁枚”,再而联想到袁枚的号“随园”,通过关联词“占、酬”黏结起来完成。
B。平平仄仄仄平平。
谜例:呼杯唤酒咏花前(猜字:藻,一木作)
注解:一“水”一“木”一“草”三“口”便是底字分成“六”部的结果,可是作者象魔术师一样“呼唤”一下,“酒、杯”即现于眼前。因为发现“酒杯”里有“水、木”,所以炼成“呼杯唤酒”这个“并列动宾词组”,将一“呼”一“唤”一 “咏”连接完成。
C。仄仄平平仄仄平。
谜例:池影疏梅景也虚(猜植物:海杉,微山作)
注解:作者发现底字含有分散子体———梅,配上离间词“疏”,由“海、杉”通过“同部首异构”思维联想到:池(同有三点水旁)和影(同有三 ),所以“池影疏梅”显现眼前,而与底字对照还多了“景、也”两字,此时舍弃词“虚”刚好派上用场。
D。仄仄平平平仄仄。
谜例:二月东楼花半放(猜字:嫩,一木作)
注解:同样是个“嫩”字不同的作者的切入点不同,此谜的分法是:如、木、 ,如可用二月代替,由另外两部通过“同部首异构”思维寻找到:楼、放,再将“楼”的东部花掉,取“放”字的后半部。
2)赋字谜
赋字谜的格规:谜面双句,每句五字或七字,谜底一字,平仄合律。
谜例:A。斜月山间照,四时客晚归。(猜字:嚼,一木作)
平仄排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解:“山涧晚照”之景实令四时游客留连晚归啊!缘于作者看中底字藏有一个“四”字和“时、客”的晚写的“寸、口”,此谜的关键是一“离间”一“关照”一“回归”,尽显“离合”之趣。
B。叹别离愁绪,忆前唤客声。(猜字:恪,一木作)
平仄排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解:底字由一个“别开的叹”一个“”一个“”三部构成,这一分已“别”开生面,愁之绪为“”,忆之前为“”,也都由“同部首异构”思维所启迪。作者通过对“酒肆茶楼前的离别情景”的描述来掩饰“离合”内在的东西。
C。湖白水清花早放,树边村舍动歌声。(猜字:胳,一木作)
平仄排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解:此谜的焦点是“花、舍”,因为名词的花蕾和名词的房舍转化为舍弃词“花掉”和舍弃词“舍弃”已见“别解”之意趣哉!作者从底字的内部结构“口、月、 、又”通过“结构增生法”造出“湖、白、树”来,再清掉“水”字,花掉“早”字,舍掉“村”字。
D。六桥书圣留香迹,江畔花童奏笛声。 (猜字:涤,一木作)
平仄排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解:“小桥书圣墨迹,江南花童笛音”的景致令人向往,可是作者暗藏机关:从分散的“禾”联想到“香”字,从“又”联想到“圣”字,从“水”联想到“江”字,然而,要消掉“香”和“圣”字多余的部分“日、土”需加入“立”字(六阳企,桥象形为“一”)才能合成“童”字,最后将“童”字花掉。
3)对句谜(其中的离合谜)
对句谜的格规:谜面双句,每句五字或七字,双句对仗,平仄合律。
谜例:A。古梅径上雪,村舍林边塘。(猜景点:甘露寺,一木作)
平仄排列: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对仗形式:古梅对村舍,径上对林边,雪对塘。
注解:“北国雪景,江南水乡”是谜面所要描绘的风光,却通过灯谜这种特殊文艺形式和“清净寂寞”的“甘露寺”连接在一起,其实只因“甘”字是“梅字古写体某”的上部,为消除“某之木”需加上“寺”的“同部首异构”字“村”,再舍弃“林”字。
B。叶动山间鸟,月侵渡畔松。(猜景点:千岛湖,一木作)
平仄排列: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形式:叶动对月侵,山间对渡畔,鸟对松。
注解:谜面首句用一“动”一“间”把谜底“湖”字的“古”与谜面的“叶”字和谜底的“岛”字与谜面的“鸟”字连在一起,那是通过“字形转动”和“同部首异构”思维取得的,再用方位词“畔”取得“人、水”两部,配上离间词“松”字。
C。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猜字:慧,古谜)
平仄排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对仗形式:远树对轻舟,两行对一叶,山对水,倒对平,影对流。
注解:这是“象形法”运用之“经典名作”,两个“丰”字象形为“远树两行”,一“钩”象形为“轻舟一叶”,一“倒”一“平”将“山、水”两字字形改变。
D。听箫趁月清光下,唤客邀兄田舍边。(猜党史人物:肖克,秋雨无声)
平仄排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形式:听箫对唤客,趁月对邀客,清光对田舍,下对边。
注解:“月光曲,农家情”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E。秋初檠下一堂月,江口枝头十里春。(猜景点:梅林湖,一木作)
平仄排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仗形式: 秋初对江口,檠下对枝头,一堂对十里,月对春。
注解:“春花秋月”应是人们想象中最美好的景象了,作者描绘在谜面上是想转移猜者的视线,其实,此谜拆底无奇思,将底分成:木、 、一、母、木、木、 、十、口、月。此谜的动人之处是:“一堂月”和“十里春”,这“数量词+名词”的组合很有诗意。
4)潮州韵谜(其中的离合谜)
潮州韵谜的格规:谜面双句,每句五字或七字,平仄合律。
谜例:A。新月当头兰半放,春风待客我长来。(猜洗发水:飘柔,一木作)
平仄排列: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解:不知这当今时尚的洗发水“飘柔”的广告创意能否和灯谜的造面意境结合在一起呢?一幅《春江花月夜》图一定会使读谜者惊叹:灯谜有如此神奇的魅力。此谜之眼在“柔”中,柔字可分成“予、 、木”三部,予顶替为“我”,客扣“西”,关联词“放、待、长、来”的运用是此谜之关键。
B。秦南京北夏初景,夜半栊明西舍香。(猜女明星:李宇春,一木作)
平仄排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解:见上面的分析。
另外 象这种形式的还有:1)福州双谜(其中的离合谜)。福州双谜的格规:谜面双句,每句五字或七字,双句对仗,平仄合律;谜底两个,两个对仗,平仄合律。2)诗谜(其中的离合谜)。诗谜的格规:既要符合诗的句式、字数、平仄、韵律等的要求,又不能违背灯谜的创作规律。创作得好的诗谜应该是诗和谜的合壁,是一种协调、完美的结合,但是,由于受这两种艺术的形式要求的限制,要创作出好的诗谜来比较困难。3)仿词谜。仿词谜的格规:谜面的句式、字数、平仄、韵律等都按已现成的“词谱”填制。由于受底材、灯谜创作规律的左右和“词”本身硬性的形式条件的限制所以仿词谜的创作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就目前现成的谜作来看做得好的仿词谜很少。
2。非诗词形式句
(1)现成面。是指不符合诗词形式不是谜作者自撰的,先前已存在的现成句面。如以“古文句、古小说中句、戏剧唱段、流行歌词”等等作句面。
(2)非现成面。是指不按诗的格律、词谱的规定而自由创作的面句,作者自撰的。这种表现形式的谜作很多。例如:
1)。溥仪前四十载,义无可取。(猜中药:薄荷,百川作)
注解:一种中药“薄荷”能和一个“末代皇帝”---溥仪拉在一起,其实作者知道:薄荷的结构除去草头留下“溥何”,如再去掉“可”字,加上“义”字便可以露出“皇帝”来啦!此谜难得之处在于有这巧合的“前四十载”恰好符合历史事实,一句“义无可取”正是恰切评价。
2)。奉先千人之上,却空有勇力,信义更不堪议及。(猜考古词:秦俑,张卫平作)
注解:一个干干巴巴的考古词“秦俑”却能和《三国演义》中的枭勇人物吕布---吕奉先联系在一起且能用“灯谜语言”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优缺点,真令人惊叹灯谜奥妙和作者谜艺的高超。谜面先言吕奉先的超群神勇,后论其不讲信义。这种巧思也离不开“同部首异构”思维的作用,从“秦”异构得“奉”字,从“俑”异构得“勇”字,通过“呼入叫出”法呼入“信义”叫出“议”字。
3)。周一人为推动,汇率下调。(猜泊号:扑天雕,一木作)
注解:一句充满现代股市味道的行话却与泊人李应的号--扑天雕,是一种“古与今”的碰撞,给人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作者将“扑天雕”雕开发现里面有一个“推”字和“下”字,再将“推”动开,“下”调动,此谜的另一个特点是关联词(为、汇、率、调)的运用。
4)。舍予先生,为人专一更仁和,用不着张口传扬。(猜考古词:秦俑,一木作)
注解:大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舍予先生变为“舍、予”之先写部分“人、 ”,这恰是“秦俑”的部分,而底字又含有一个分散的子体“仁”和一个需去掉“口”的“和”字,这样就逼出一个词“仁和”来。此谜通过先叫入“人、专、和”,后叫出“口、传”。
5)。一入豫西梓里,人故肠方断,草长叶乱,朝花空放,离别苦。(猜电影演员:杨童舒,一木作)
注解:底字包含完整子体“里、人、一、古、予”和分散子体“亲”,从“同部首异构”选得“豫、梓、故、肠”,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运用“增损、调配、置换”的技巧,“一”阳企,“入”为关联词,“豫”取其西部,“亲”加“十”和“里”成“梓里”,“人”和“一”及“故的古”合成“舍”,“断”为“离间词”,长来“草”,乱“叶”为“古”,将“梓之十”、“肠之月”、“草之早”合成的“朝”花掉,将“故之 ”和“方”合成“放”空掉,再将“草之 ”和“叶乱变为古”合成“苦”别掉,剩下的组合成底字。
6)。梅树映新月,青松绕村舍,会阁中,长闲聊;欲和无伴,掩门折柳别江头。(猜航天英雄:聂海胜,一木作)
注解:把底字分成:耳、又、各的上部、 、每、分散的青。由“每、又、各、耳、 ”通过“同部首异构”联想分别得到:梅树,阁、聊、江,于是“梅树、青松”出现,舍弃多余的“村”,为叫出“梅的木”和“各的口”需加“ ”(新月象形)然后无掉“和”字,从“聊”得出“闲聊”一词,但是只有“耳”可用所以要“掩门”、“别柳”。
其中以句式多、字数多、容量大且具有“词”的特点的“词味谜”尤为当代青年谜人所崇尚和津津乐道。词味谜有别于“仿词谜”,最大的区别是:有没有严格地按词谱来创作。那么什么是词味谜;它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创作词味谜;当代词味谜的不良倾向和错误看法。
词味谜的概念:
词味谜就是指在灯谜自身规律的约束下不按已现成的词谱来填制但具有“词”的某些特征的谜面载体形式。关于这类谜的命名各说不一,有的叫“仿古离合谜”,有的认为称为“仿词谜”更恰当,但是笔者认为:称词味谜好象比较合理、贴切,因为从离合谜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离合谜古已有之,那何必冠以“仿古”两字呢?既然不严格按词谱的形式要求来制作,那么称“仿词谜”又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
词味谜的特征是:
1。是一种不按现成词谱格律来填制,可以自由发挥,可以说是谜中之“自度曲”,这是词味谜与“仿词谜”的本质区别,正是这种不受格律的约束性,所以词味谜比较“仿词谜”容易创作。如果真的按词谱的格律来创作的话,很多人会创作不出谜来,或许敏强撮合为谜,但是闲字横生,且刀痕斧迹明显存在。因为按词谱来创作意味着不但要紧握“谜趣”这个本质不放,还要顾及造句的“平仄”,还要考虑句与句之间的“押韵”,有时还不能忘记句与句之间的“对仗”,所以,漏掉任何一方面都成不了“仿词谜”。而从大量的灯谜创作实践来看,“仿词谜”做得成功的不多,做得好的数量微乎其微。
2。相对来说句式多样,长短不一,谜面字数较多,即内容具有丰富性。这是词味谜主要的形式特征的表现,它为词味谜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任意发挥想象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个空间就不可能创作出几十个字,甚至上百个字为谜面的词味谜。正是由于“词味谜”没有“仿词谜”受“平仄、押韵、对仗”的约束,创作者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去构造他的“谜趣”世界,不为其它非灯谜的形式因素所困扰。因此,灯谜本身创作应提倡表象为本质服务,内容决定形式的思想。这样才能把握住灯谜的根本,否则,将会流于形式,好看不中用。
3。略带有词的韵味。制词味谜也就要运用写词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并把它渗透到灯谜创作中来,以增强灯谜的文学色彩。如果没有将填词的一些技巧融汇到谜句中来,特别是那些炼词造意的意念,那么就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内涵的灯谜佳作。
如何创作词味谜。
1、词味谜的创作也离不开以上的离合手法,但是由于词味谜的容量大、句式多样,所以,要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形式”上,特别是要搞“扩大化、复杂化”的把戏,否则,就无法体现“词味谜”的形式特征,当然,“扩大化、复杂化”不是凭空而来的,同样需要运用上面所提的“基础工具”在不违背造字规律的前提下来分底拆字,然后造意美容。
2、以“唤入叫出”为主要创作手法,有时为了消除谜面一“大结构或小结构”不得不再添加“大结构或小结构”然后把“合成结构”去掉,这样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为“唤入叫出”。这种“先入后出”的做法是“汉字内部结构和汉字之间结构关系”增减的体现。“先入后出”也是词味谜形式特征要求的必然结果,说白了无非是先“无中生有”---增生,然后施行“切除手术”,使之过程复杂化,达到“蒙骗”猜者的目的。
3、借鉴赋字提义、赋字提形、赋字提音的创作方法。由于词味谜的形式特征所决定,为制造词味谜容量大的创作结果必然运用多种形式来合理地扩大“库存”,所以词味谜的作者基本上都要在“义、形、音”三方面下功夫,寻求突破、创新。因此,我们说词味谜是在借鉴赋字提义、赋字提形、赋字提音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手法的集合体。
对当代词味谜的错误看法和不良倾向。
当代有些人把词味谜看成是什么新“花招”,赞赏有加,甚至把它说成神乎其神。其实,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创作结果来看,词味谜是在形式上的发展,是仿词谜的“自由形式”化,严格地说不是什么创新。
也有人认为:词味谜是一种无奈的创作倾向,是当代青年对诗词格律缺乏了解的困惑下产生的,他们这样举例提出问题:在老谜家们做绝了的对句谜、韵谜我们可以将其改造成“词味谜”,而那位国手大师敢说我能将词味谜浓缩简约成“对句谜、韵谜”。但是笔者不苟同这种观点,由于时代的变化,生活环境的不同,我们不能再要求当代青年一定会懂得诗词格律,当代青年也有他们的自由追求和选择。无论哪种形式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合理”,我们也不能过早地下结论,也不能过分地指责,更多地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支持、培育它。
(二)谜底方面的分类
以底句字数的多少可分成:一字底(字谜),二字底,三字或三字以上底。这是一种比较简单、机械的分法,其中把字谜分开,由于字谜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当然这种以谜底来分的还可以按谜底的内容分类。
(三)创作效果方面的分类
以离合成谜的创作效果,从鉴赏角度可以将其分成:
1。巧雕型。即比较注重底字之间的结构关系,大部分倾向采用“错位提字”法,以达到“雕底”新奇的效果。例如:(1)。汪寿林先生的“西装一套穿旧了”(猜地名:酉阳)能在“酉阳”这个陌生的地方“里”找到“一套旧了”的“西装”本来就很难,能凑在一起就更巧了,因为要达到对底字的一目“了”然,那是一种不得了的功夫,而这种怀“旧”的情结又是一种“破旧”发现。(2)。江风先生的“丹心一点侍中血”(猜字: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在品尝江风先生送上的精品大“餐”时会感叹制谜的辛苦,更感叹“盘中见血”的天然绝妙和作者独具只眼的发现力。
2。精饰型。即比较重视造句立意的文学性,通过“饰面”而追求“精化”的目的。例如:(1)。江风先生的“山风水景画雾中”(猜三国人:刘备)啊。迷人的风景,迷朦的感觉,迷惑的面句,充满着朦胧的美,作者通过“山水”和“风景”四个字的巧妙的梦幻组合造出“山风水景”这样的诗家言语,令人叹为观止。(2)。听箫趁月清光下,唤客邀兄田舍边。(猜党史人物:肖克,秋雨无声作)读罢此谜大有出奇制胜,巧夺天工,妙手偶得之感,虽然此谜拆底析字普通,但是谜的造意设句非同寻常,提音赋字,堪称精品,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尽展作者高超的谜外功夫。
当然这种分类是相对而言,有时很难分谁是“巧雕型”,谁是“精饰型”,有的佳谜是集“巧雕型”和“精饰型”于一身,既有独具只眼的析字手段,又有精炼简约的造面功夫,这是离合谜制谜高手的精品力作。例如上面山夫先生的“随园口占酬闺秀,猜字一:嫩”我们就很难通过一定的量化标准来衡量它,只能由欣赏者根据自己的不同倾向而定,因为是从“创作效果”来分,所以受欣赏者自身的审美志趣、鉴赏水平、个人偏好等的左右,因此,我们也很难说谁的评判倾向是对的。
十。离合成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根据对大量的创作实践结果和历代离合谜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离合谜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免疫功能差的谜人一般或多或少会染上这些“病”,是些“多发病”,所以将这些病症和病因列出,目的是为了大家今后的创作少染上这些“病”,提高免疫力,使大家在创作过程少走弯路。作为离合谜的常见病很多,下面仅列出:碎、乱、涩、露、浮等病。剖析离合成谜创作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一)。碎。“三四妙珠成巧构,万千新意寄灵台”这是灯谜中分拆一个汉字部数和创意来源的关系看法。碎和不碎是相对而言,以前人们比较认可将一个汉字的内部 结构分成“二、三”个小结构,如果你把一个汉字的内部结构分成“四、五”个小结构,那么你的分法可能被人认为是“碎”,例如:船字如果把它分成:“舟几口”三部也许人们认为“不碎”,但是把它分成:“ 丹 几口”五部人们会认为是“碎”,关于分法是否属于“碎”。现在人们比较认可的是把一个汉字拆成:二、三、四个小结构,一般分成三部最让人接受,但是也不能机械以字数来分,不是有将“藻”分成“ 口口口木”六部配成“初听流莺 喧柳叶”而被评为佳谜的吗?当然分得碎是行家所忌,碎是一种谜病,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
(二)。乱。有些谜人不在关键点下工夫,不做深入研究,又害怕自己的离合谜作一下子就被人家猜中,被人视为低劣作品,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着意胡乱地析字拆形,有的甚至违背汉字的造字规律,硬撞硬伤。有的还扯着“创新”的旗子任意地挖、割汉字结构,搞得汉字体无完肤。其次,造意设面也不粘上一些离间词或关联词,使其交代清楚。由于胡拼乱凑,加之造面功夫低下,所以,有些谜作读了不知所云,百思不得其解。其实,离合谜同样要求创作效果达到“浑成有序”,浑成是指:浑然一体,不见雕琢的痕迹的境界。(《辞海》关于“浑成”的释义)有序是指:离合交叉而繁复不乱,交代清楚。
(三)。涩。造面的灵通性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同样灯谜的造面要求作者要注重造意的成文性和灵通感,如果连面句还造得不通顺, 骨聱牙,令人费解,或是古奥涩晦,那还是灯谜码?涩晦被历代谜家所摒弃,视为谜病,但是有些谜人东拉西扯,故弄玄虚,将一些词语堆砌在一起,缺乏“润滑剂”的溶入,干涩无比。流畅自然天成是好多门类艺术的共同追求向往的境界,谜家微山先生说:治印爱刀味,拟谜避斧痕。可见,涩是违背灯谜造面的艺术效果,
(四)。露。是指底字的内部小结构在谜面的表现比较直露,当然这和作者的造意谬曲、调配底面关系的能力有关,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离合成谜有些是用汉字的小结构或包含小结构的其它汉字顶替,所以,在谜面上必然出现底字的小结构或包含小结构的其它汉字,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犯底”,于是就产生了“半露面”的说法,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强烈的“变意”思维和凑合技巧,才能转移猜者的视线,使他们不会老是盯着“裸体”不放。其实露得白,直视无碍,那还有什么朦胧感可言呢?谜味就没有了。谜本来就很讲究含蓄的。因此,离合谜并不是门外汉所想象那样:拼拼凑凑便是离合。其实,真正好的离合谜需要作者“谜外功夫”的恰当滴入并把它“雾化”,这样“露”被遮住了,朦胧感就产生了。
(五)。浮。浮是指谜面造意不注重灯谜的本质而片面追求形式的美感的一种创作倾向。当今谜坛确实有一些谜人太过分追求“诗化”,想将他满腹经纶,满腔诗情在词味谜这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里尽情地抒发,却忘记了再好的“诗化”面句也要受灯谜创作规律的约束,游离灯谜创作规律的所谓“诗化面”是外壳,因为谜意是灵魂,诗化面是表象,也就象老谜家们所提倡的:“一谜二诗三平仄”,谜意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在讲究谜意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地推敲谜面用字,进一步提炼、精化谜面的造意,甚至用诗的格律来调换面句的音韵次序,使之读起来琅琅上口,因为诗家言本具雅意,再加几分谜趣,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哉。因此,“诗化”语言恰当的融入和与谜意的有机结合是铲除“浮”产生的有效方法。总之,浮是华丽词藻的无机堆积,只是个花瓶,好看不中用,徒有美丽的外壳而没有灵魂。
另外由于历代一些谜人对关联词、离间词等的把握不准确和对灯谜理论的理解错误,有一些谜作 闲字连篇,有的甚至词不达意,使人对灯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特别是上阶段流行的多达几十字,甚至上百字的离合仿词长面谜,由于作者自身功底的原因,好多谜作只追求造面的形式而乱堆乱砌词藻,造成闲字余词丛生。更有甚者一些片面追求创作形式,从表面上看好象符合形式要求,但是却掩盖了闲字横生的不良创作倾向,譬如为了符合韵谜的格律形式要求,生拼硬凑,造成闲字余词成堆,使扣合出现毛病,可见,有些灯谜形式:赋字谜韵谜对句谜双谜等,都有其格律和对仗要求,需要谜作者具有较强的谜外功夫,要不然没有功底,弄不好不但闲字余词杂生,而且会闹出笑话来.
十一。离合谜的继承和发展。
穿越离合谜的时空隧道,看到离合谜的昨天、今天,从初步形成的胚胎成长到当今,从创作的不规范、灯谜理论未形成系统化到当代的逐步学科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规范的历史过程,站在今天的离合谜创作的平台上我们要继续发展、繁荣,将离合谜创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不断探索新的路子,不断总结创作成果,纠正创作过程出现的偏差,反对不良的创作倾向,在离合谜的继承和发展这个主题方面主要涉及到“吸收与扬弃”和“模仿与创新”及“探索与认可”等问题。
(一)。吸收与扬弃。
首先,我们要十分明确意识到古代许多谜家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大量的优秀谜作和灯谜理论,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当然,对这个问题我们仍然用那句老话来表明我们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并且加以规范发展;不好的东西我们要切断它继续蔓延的去路,根除它产生的温床。无论古代还是当代都留下了许多作品,那么我们面向这么优劣并存浩瀚的作品如何去筛选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精品呢?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是关键,因为没有精品意识其它都是空话,其次,要确立精品标准,如果没有精品标准我们就难把握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有了尺度一下就可以测量出水平的高低,再次,分析经典,有了精品标准,选出经典,我们就要细心全面综合分析经典,寻找它成功的轨迹,最后,摄取精华。在分析经典的基础上我们要借鉴它们,完善我们自己。
(二)。模仿与创新。
有了“扬弃、吸收”之后我们已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有了明确的界定,“吹尽狂沙始到金”,去“沙”存“金”,经典露出来。现在面对这么多的经典我们怎么办?当然,“模仿经典、改造经典、再创经典”是一条必经之路,也就是说“模仿”是个必由的过程,也是必要手段,但是“模仿”的结果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正如谜家微山先生说:“效人家的谜为自谜者,虽带三分扮相,难遮七分丑陋。”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极限在“模仿”阶段而停滞不前。可是在当今谜坛上有的多产谜家一天动辄造了几十条谜甚至上百条,真的是灯谜“加工中心”,他们可以随意加工出一批产品。有些谜人不求创新,跳不出仿造抄袭别人作品的圈子,甚至自以为是老是闭门造谜,自己东拼西凑还以为是创作,其实我们是想通过分析、模仿经典来窥视名家们的创作轨迹,从中得到启迪,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当然我们要不断地吸收经典,模仿经典,但是我们目的是为了创新,其实好多创新也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模仿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过,能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想这应该也是创新,但愿谜坛上冒出更多的“研发中心”,少出现“加工中心”,甚至销声匿迹,告别剽窃的陋习,把精力和工夫花在创新上,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创作水平,产生更多具有时代意义的精品。郑百川先生说:“时时着意,事事留心,谜材无尽,谜思长新。”
(三)。探索与认可。
1、探索的重要性、持续性
任何艺术如果没有探索就难刺探到事物的奥秘,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探索的巨大作用是在于它能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同样离合谜的研究需要一些默默无闻的“探索者”不懈的努力,没有探索就没有离合谜的发展。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轮子。如果我们探索的步伐停滞不前,那么灯谜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当然探索的结果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结果可能是正确的;有的结果可能不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放弃探索,探索应该永无“休止符”。
2、认可的不定性、时间性
正是探索结果的不确定性使探索的持续性受到阻碍,那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浅尝 止,一是半途而废,试想如果因为探索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停止探索那我们的灯谜研究还会前进吗?所以我们不仅仅注重探索的结果,而更关注探索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因为任何探索的断层必然使研究的链条断开,使研究出现“盲区”。
当然探索出来的成果不一定得到大家人的认可,因为探索是基础,而探索的结果又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需要大家的分辨和论证,最后从小部分人认可到大部分人认可,这样探索的成果才得到认可推广,所以,探索的结果的认可需要时间。
3、探索与认可的循环性
形成系统的理论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探索,离合谜的研究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发展着。宋代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同样的道理灯谜离合谜的研究也是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不断循环,其进展肯定是越来越难的,但是只有持之以恒地探索才能发现蕴藏在背后奇异的景象,显然,要“其见愈奇”,必然要“入之愈深”,但是,切莫“知难而退”,否则,何来新的发现?何来新的理论?
十二。结语。
最近有空跟我的至好谜友深谈了几次,他出自于真心地劝告我:不要再沉醉于自己的离合王国里,要比较一下别人的制法,甚至,上一下网听听谜友对你的离合谜作的评价。说实在的我2005年9月份以前没有上网,在网上发表过几次谜作,都是好友帮我发的,所以我对网上的事情知得很少,也许在这个网络信息很发达的时代还没有上网的人是不是有点“土”了,最近上了一下网,觉得网络世界真的很精彩,挺有趣,我上“游子吟谜社”网、“风云谜社”网等,浏览了许多谜作,拜读了好多谜论,上网给最深的感受是:网人敢说,他们有什么就说什么,决不遮遮掩掩的,譬如对名家名作的评析也是直言不忌,所以,我下定决心整理完善我的离合谜说法,想通过网络这种形式把我对离合谜创作的看法“裸体”一下,让大家评一评,论一论,我也从中听一听网友们的直言直语,吸收好的建议,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自己的离合谜创作理论说法,也为大家进一步提高离合谜的创作水平和判别离合谜创作结果的优劣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世界上的好多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隐藏在内在的不容易被人们发现的密码,同样离合谜的创作应该也有它的窍门,如果掌握了离合谜的创作密码,创作离合谜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本来我力图把离合谜理论写得系统点、全面点,但是,回头看才发现我这自圆其说的东西能否称为“综论”呢?还是自论?还是杂论恰当呢?因为本文还是跟我以前我的文章一样大部分的谜例是我自己的作品,而且好多谜作是为了写这篇文章而作的,也许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偏偏要用自作呢?也许是孤芳自赏吧,也许是自己的东西更能道出自己的创作体会吧。啊 !不管人家怎么想、怎么说,我还是“一意孤行寻曲径,木然独乐冷闲言。”(吾之谜号为:一木,故作此鹤顶对联以表心境)
本文第一稿写于2006年1月6日前,后由于时间的关系,所以,一直未能完稿,未能呈向谜友。到2007年度第24期《谜潮》征稿时,因为自己没有别的谜论文章,故只能将未完稿的本文复印一部分呈交郑百川先生,也不知是否有采纳。当临开2007年度“年会”前好友斯人转来新的24期《谜潮》才知有选用本文之“十、离合成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年会后的几天突然接到市灯谜协会会长伍先生的电话说:漳州灯谜协会会长庄先生来电说收到新一期的《谜潮》,读到我的《离合成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颇有同感,道出他想要说的心里话,想将此文转发在他的博客里,当然他也说出了关于我的文章的看法,认为其中的“一个离合谜病”写得不够透。听了我在想:既然有谜家关注我关于离合谜的理论文章,这促使我把这篇《离合综论》补充、修改完毕。本文最后修改于2007年的中秋节前,聊将此文作为一盒“做工不太精细”的月饼奉呈于广大谜友,表达一份心意吧!(2007年9月16日)
4 回复 | 直到 2024-05-04 23:56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