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材百科

国名地名异名

By wolf •  2010-08-01 14:54:01 •  1696次点击
国名地名异名(1)
(杏林虎整理)
三韩 (汉时,朝鲜南部分为马韩(西)、辰韩(东)、弁辰(南)三国。至晋,亦称弁辰为弁韩。合称三韩。后即用为朝鲜的代称。唐·杜甫《奉赠太常张卿均十二韵》:“方丈三韩外,昆仑万国西
。”)
秦韩 (古国名。辰韩的别名。《后汉书·东夷传·三韩》:“秦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故
或名之为秦韩。”)
交趾 (旧对安南、越南的别称。越南自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建国后,北宋称其国为交趾,南宋后虽先后改称为安南和越南,但以其国本古交趾地,也别称为交趾。)
倭奴 (我国史书中对日本的古称。《后汉书·光武纪下》:“中元二年春正月……东夷倭奴国王遣使奉献。”《新唐书·东夷传》:“日本,古倭奴也。”)
单马锡 (新加坡的旧称。见元·汪大渊《岛夷志略》。《郑和航海图》译作淡马锡)
星洲 (新加坡的别称。《廿载繁华梦》第二一回回目:“游星洲马氏漏私烟,悲往事伍娘归地府”)
天竺 (印度的古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天督 (印度的古称。《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摧天督,牵象犀。”李贤注:“即天竺国也。”)
贤豆 (古印度的别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
竺国 (天竺。古印度的别称。元·白珽《湛渊静语》卷二:“西夷康居,与竺国邻,俗多善幻。”)
竺乾 (古印度的别称。唐·慧祥《古清凉传·立名标化》:“但博望张骞,寻河源于天菀;沙门法显,求正觉于竺乾。”)
乾竺 (印度的古称。也作“身毒”、“天竺”。唐·彦悰《唐护法沙门沙琳别传下》引《老子西升经》:“乾竺有古皇先生者,是吾师也。”)
婆罗门 (古印度的别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名称》:“印度种性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师子国 (今斯里兰卡的古称。又称执师子国。晋·法显《佛国记》:“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其国大,在洲上,东西五十由延,南北三十由延,左右小洲乃有百数。”)
迦南 (巴勒斯坦及其毗连腓尼基一带的古称。在古埃及碑铭和圣经《旧约》中,有关于迦南的记载。)
罗刹 (俄罗斯在清代的旧译。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二:“俄罗斯人来边境者,国初呼为罗刹,康熙二十四年踞雅克萨城。”)
逻车 (俄罗斯的旧称。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后十余载,又有逻车国侵黑龙江……逻车即罗刹之转音,乃鄂罗斯部落也。”)
双鹰国 (意大利的旧称。亦译一打辇。清·谢清高《海录》有专条记述。)
约翰牛 (英国或英国人的绰号。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约翰·阿布什诺特(年-年)在其著作《约翰·布尔的历史》一书中,塑造了一个矮胖而愚笨的绅士约翰·布尔的形象,以之讽刺当时辉格党的战争政策。英语“布尔”(bull)是“牛”的意思,故译约翰·布尔为“约翰牛”。后因以此为英国或英)
新大陆 (美洲的别称。因为它是到十五世纪以后才由欧洲人殖民的,相对于他们原先居住的欧洲大陆而言,故有此称。)
山姆大叔 (美国的绰号。“山姆”是Sam的译音,“大叔”是uncle的译义,而这两个英文字母的第一个字母U和S正是英文“美国”(UnitedState)的缩写,故有此称。)
语国 (传说中的勒毕国的别称。宋·李石《续博物志》卷十:“勒毕国,人长三寸,有翼,善言语戏笑,因名语国。”)
九州 (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后用作中国的代称。《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支那 (古代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别称。也作脂那、至那等。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师资之道》:“且如西国名大唐为支那者,直是其名,更无别义。”近代日本亦曾称中国为支那。)
华夏 (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书·武成》:“华厦蛮貊,罔不率俾。”)
农土 (神州的别名。《淮南子·地形训》:“东南神州曰农土。”高诱注:“东南辰为农祥,后稷之所经纬也。故曰农土。”)
禹域 (中国的别称。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中国为禹域。)
神华 (中华的美称。《宋书·索虏传论》:“至乃连骑百万,南向而斥神华,胡旆映江,穹帐遵渚,京邑荷檐,士女喧惶。”)
神州 (中国的别称。晋·刘琨《答卢谌》诗:“火燎神州,洪流华域。”)
神州赤县 (中国的别称。战国时齐人邹衍称华夏之地为“赤县神州”。唐·刘禹锡《为京兆尹答于襄州第一书》:“盖神州赤县,尊有所厌,非他土之比。”)
神县 (中国的别称。犹神州。《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太微凝帝宇,瑶光正神县。”李善注:“《史记》邹衍曰:‘中国名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所叙九州是也。’”)
(中国的别称。唐盛时,声誉播及边疆及海外,故后世少数民族地区沿称中原为唐,国外则径称中国为唐。宋·程大昌《考古编·诗论十四》:“唐人用事于西,故羌人至今尚以中国为唐。”
摩诃至那 (古代印度人对我国的尊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若鞠阇国》:“当此东北数万余里,印度所谓摩诃至那国是也。”亦称“摩诃震旦。”)
漂沙 (汉代西域西夜国的别名。《后汉书·西域传·西夜》:“西夜国一名漂沙,去洛阳万四千四百里。”)
赭时 (隋唐时中亚细亚的昭武九姓之一石国的异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
花门 (回纥的代称。唐·杜甫《哀王孙》诗:“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西蕃 (吐蕃的异称。唐·高适《贺哥舒大夫破九曲》诗:“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
鹤拓 (古国名。唐时南昭的别名。唐·胡曾《代高骈回云南牒》:“不知鹤拓,唯认苴咩,高呼南昭之佳名,岂见大朝之美号。”《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
2 回复 | 直到 2024-05-03 10:23 添加回复
      #1 - 回复 wolf_avatar
    wolf  2010-08-01
    国名地名异名(2)
    (杏林虎整理)
    燕京 (北京市的别称。因市区于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国都而得名。宋·梅尧臣《送吕冲之司谏使北》诗:“知去燕京几千里?胡笳乱动月明时。”)
    沽 (天津市的别称。)
    津门 (天津市的别称。明·永乐二年()年)筑天津城,因地处畿辅门户,故名“津门”。)
    津沽 (天津的别称。天津本名直沽,故称。)
    析木 (古代幽燕地域的代称。古代以析木次为燕的分野,属幽州。《晋书·天文志上》:“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燕之分野,属幽州。”)
    西口 (张家口的别称。老舍《赵子曰》第一:“他的皮袍,以‘霜降’穿过‘五七国耻纪念日’,半尺来长的雪白麦穗,地道西口老羊皮。”)
    滦阳 (河北省承德市的别称。因在滦河之北,故称。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乾隆己酉夏,以编排秘籍,于役滦阳。”)
    相台 (相州(今河北临漳县)的别名。州有铜雀台,故名。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相有铜雀台,故相州谓之相台。”)
    三晋 (山西省的别称。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历史上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近代用作山西省的别称。)
    山右 (山西省旧时的别称。因在太行山之右(西)得名。清·陆陇其《答山西范彪西进士书》:“夙闻山右辛复元先生之名,而未见其书,承乏恒阳,幸与山右接壤,则又闻先生今之辛复元也。
    ”)
    平水 (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以城西南有平水支流得名。金、元时称平阳所刻书籍为“平水版”。)
    西邑 (夏代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的别称。《书·太甲上》:“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孔传:“夏都在亳西。”)
    滦京 (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的别称。因近滦河,故称。元·杨允孚《滦京杂咏》之一:“今朝建德门前马,千里滦京第一程。”)
    曼殊 (满洲的别称。也写作“满珠”、“曼珠”。清·黄遵宪《八用前韵》:“三月麛裘思德化,诸天龙节护曼殊。”钱仲联笺注引《清朝通志》:“满洲,系满珠之转音,亦称曼珠。”)
    辽左 (辽东的别称。《晋书·慕容皝载记》:“仁于是尽有辽左之地。”)
    宽城子 (吉林省长春市的旧称。清·嘉庆五年置厅,光绪十五年升府。公元年改县,年设市。)
    冰城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别称。《黑龙江省地图册》:“〔哈尔滨〕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冰雪覆盖大地长达个月之久,素有‘冰城’之称。”)
    卜魁 (亦作“卜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别名。齐齐哈尔,屯名,在今城西南十馀里。城所在号卜奎。)
    申 (上海市的别称。以境内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的简称申江而得名。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绍原……上月来申,说是为买书而来的。”)
    沪上 (上海的别称。清·王晫《今世说·言语》:“沪上校书玉烟,慧甚。”)
    沪江 (上海的别称。黄节有《沪江重晤秋枚》诗。)
    春申 (上海市的别称。元·黄溍《登钱山望菰城慨然而赋》:“耸身白云上,始见春申城。”)
    云间 (松江县(今属上海市)的古称。明·陶宗仪《辍耕录·诗谶》:“‘潮逢谷水难兴浪,月到云间便不明。’松江古有此语。谷水、云间,皆松江别名也。”)
    五茸 (又称五茸城。上海市松江县的别名。唐·陆龟蒙《和吴中书事寄汉南裴尚书》诗:“三泖凉波渔蕝动,五茸春草雉媒娇。”自注:“五茸,吴王猎所,茸各有名。”)
    茸城 (松江的别名。五茸为春秋时吴王的猎场。又称五茸城。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松江别名茸城,本此。)
    下江 (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白下 (南京的别称。晋·咸和三年,陶侃讨苏峻,筑白石垒于此。唐·武德时,改金陵曰白下,移治白下故城。今人用以别称南京。《北齐书·颜之推传》:“经长干以掩仰,展白下以流连。”


    白门 (南京市的别名。六朝皆都建康(今南京市),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故名。)
    宁 (江苏南京市的别称。因隋代以后为江宁县、江宁郡、江宁府治所得名。)
    金陵 (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年)灭越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南朝·齐·谢朓《鼓吹曲·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中吴 (旧苏州府的别称。始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明·唐顺之《雁训》:“舍人擅中吴之逸韵,泛下里之烦吟。”)
    水精宫 (苏州的美称。宋·姜夔《惜红衣》词序:“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甚丽。”)
    吴门 (古吴县城(今苏州市)的别称。吴县为春秋吴都,因称吴县城为吴门。宋·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词:“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
    吴苑 (苏州的代称。苏州为春秋吴地,有宫阙苑囿之胜,故称。唐·马戴《送顾非熊下第归江南》诗:“草际楚田雁,舟中吴苑人。”)
    茂苑 (江苏旧长洲县(今苏州市)的别称。因唐置县时取长洲苑为名。而晋·左思《吴都赋》有“佩长洲之茂苑”句,故长洲县亦别称茂苑。)
    金阊 (苏州的别称。苏州有金门、阊门两城门,故以“金阊”别称苏州。明·袁宏道《与兰泽云泽叔书》:“金阊自繁华,令自苦耳。”)
    阖闾城 (亦作“阖庐城”,或省称“阖闾”。苏州的别称。《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唐·张守节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二十一代孙光,使
    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
    姑苏 (苏州吴县的别称。因其地有姑苏山而得名。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邗州 (扬州的别名。唐·武德元年改兗州为邗州,以邗沟为名。九年改为扬州。)
    维扬 (扬州的别称。《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明·李东阳《九日渡江》诗:“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盂城 (江苏高邮城的别称。本为生长蒲草沼泽之地。其城四隅皆低,城基独高,状如覆盂,故称。宋·秦观《送孙城之尉北海》诗:“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如四壁。”

    秦邮 (今江苏省高邮县的别称。秦时于此筑台置邮亭,故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五·扬州府》:“高邮废县,今州治,秦高邮亭也。”)
    中吴 (旧镇江府的别称。明·周祁《名义考》:“润州,中吴也。”润州为镇江府的古称。)
    北府 (东晋时京口的别称。《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初愔在北府,温常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胡三省注:“晋都建康,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姑孰为南州。”)
    虾虎 (江苏省宜兴市的别称。清·陈维崧《齐天乐·端午阴雨和云臣用〈片玉词〉韵》:“孤城虾虎,飏几阵茶烟,一丝鬓缕。”自注:“吾邑名虾虎城。”)
    澄江 (江苏省江阴市的别称。古长江流到这里,江面骤宽,流缓沙沉,故有此称。)
    琴川 (江苏省常熟的别名。宋·袁说友《次常熟县》诗:“冲寒一舸下琴川,小缆依依市柳边。”)
    松陵 (吴江县的别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江县》:“吴江县,府东南四十五里,东北至松江府……唐曰松陵镇。乾宁二年,杨行密与钱镠相攻,设寨于此,属松江镇。”)
    小沛 (汉代沛县的别称。古为偪阳国,秦置县,汉时属沛郡、沛国。郡、国的守相都以相城为治所,因称沛县为小沛。)
    灵越 (对古越地的美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荫牛宿以曜峰,讬灵越以正基。”吕向注:“谓灵越者,言山海灵异所出也。”)
    武林 (旧时杭州的别称,以武林山得名。宋·苏轼《送子由使契丹》诗:“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林纾《重修宋辅文侯牛公墓记》:“武林为东南山水名区。”)
    西村 (杭州西冷的别名。宋·郭祥正《西村》诗:“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华黼臣注引《武林旧事》:“孤山西冷又名西村。”)
    西陵 (浙江省萧山市西兴镇的古称。唐·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禹杭 (浙江县旧余杭县的别称。相传夏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至此舍杭(航)登陆,故名。)
    四明 (浙江省旧宁波府的别称。以境内有四明山(传说山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称四明山)得名。)
    甬 (浙江省宁波市的别称。因境内有甬江流过,故名。)
    东嘉 (浙江省温州的别称。宋·陈叔方《颍川语小》卷上:“盖郡有同名,以方别之。温为永嘉郡,俚俗因西有嘉州,或称永嘉为东嘉。”)
    瓯 (浙江省温州的别称。《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袁珂校注:“即今浙江省旧温州府地。”)
    东瓯 (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晋·葛洪《抱朴子·钧世》:“东瓯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未可谓之为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
    。”)
    苕溪 (浙江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
    霅溪 (水名。在浙江省湖州市。也为旧吴兴县的别称。因境内东苕溪、西苕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南唐·沈汾《继仙传·马自然》:“尝醉于湖州,堕霅溪,经日而出,
    衣不沾湿。”)
    西吴 (唐宋时湖州府的别称。在今浙江省湖州市。明·周祁《名义考》以苏州为东吴,润州为中吴;湖州在西,故称西吴。元·李存《送始和尚之天竺》诗:“杨柳湖边天未晓,偶随孤棹落西
    吴。”)
    水精宫 (湖州的美称。清·袁枚《随园随笔·两水精宫》:“阖庐造水精宫,见《述异记》,即今之苏州也。后杨濮守湖州诗,有‘清光合在水精宫’之句,从此湖州亦称水精宫。”)
    霅上 (浙江湖州的别称。因境内有霅溪而得名。唐·高彦休《唐阙史·杜舍人牧湖州》:“紫微到京,常意霅上。厥后十四载,出刺湖州。”)
    项浦 (掩浦的别名。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项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后因名其地为“项浦”。)
    菰城 (浙江旧乌程县的别称。相传战国·楚·春申君在此置菰城县,故名。)
    鉴湖 (浙江绍兴的别称。因境内鉴湖得名。清末绍兴籍革命党人秋瑾自号鉴湖女侠。)

      #2 - 回复 wolf_avatar
    wolf  2010-08-01
    国名地名异名(3)
    (杏林虎整理)
    皖 (安徽省的别称。因境内西部有皖山(天柱山)而得名。)
    八闽 (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宋时始分为八个府、州、军,元代分为八路,明代改八路为八府,清仍之,因有八闽之称。元·吴海《游鼓山记》:“福为八闽都会。”)
    左海 (福建省的别称。)
    闽 (福建省的别称。闽,古种族名,生活于今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孙诒让正义:“闽,即今福建,在周为南蛮之别也。”)
    三山 (福建省福州市的别称。以旧福州城内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乌石山)、北有越王山得名。见宋·曾巩《道山亭记》。)
    榕城 (亦简称“榕”。福建省福州市的别称,因其地多榕树得名。清·朱文藻《〈榕城诗话〉跋》:“榕城者,闽中多榕树……故闽城以是为号。”)
    榕海 (福建省福州市的别称。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榕木,惟闽广有之,而晋安城中最多,故谓之榕城,亦曰榕海。”晋安,晋郡名,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鹭门 (厦门的古称。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三·厦门砖刻》:“明季崇祯庚辰岁,有闽僧贯一者,居鹭门。”自注:“即今厦门。”)
    鹭屿 (厦门的别称。元·刘诜《寄刘济用万户》诗:“暮春归帆拂鹭屿,满城酒香咽箫鼓。”)
    刺桐 (福建省泉州市的别称。因在唐时环城皆植刺桐,故名。亦称桐城。)
    温陵 (福建泉州的别称。《舆地纪胜》引旧图经谓“其地少寒,故云。”)
    二松 (福建省松溪县的别称。五代·南唐置松源县,宋改松溪县,故称。宋·王十朋《张器先和诗复用前韵》:“二松岂是淹贤地,凫鹜文书谩抱携。”)
    鲲洋 (亦称“鲲海”。台湾的别名。台湾有七鲲身海口,故名。清·丘逢甲《元夕元月》诗之二:“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鸡笼 (台湾省基隆市的旧称。以港外有小岛形似鸡笼得名。光绪元年(年)置鸡笼厅,后改名基隆。)
    江右 (江西省的别称。因在江左之右得名。清·方文《庐山诗·白鹿洞》:“文公益兴学,风声树江右。”)
    吴头楚尾 (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春秋吴地上游,楚地下游,故称。宋·黄庭坚《谒金门·戏赠知命》词:“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
    豫章 (江西省的别称。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南昌,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地。三国·魏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洪州为豫章郡。)
    洪都 (江西省南昌市的别称。隋、唐、宋时南昌为洪州治所,唐初曾在此设都督府,因以得名。唐·王勃《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浔 (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因长江流经九江市北的一段称浔阳江,故称。)
    九派 (浔阳的别称。即今江西九江。《北齐书·文宣帝纪》:“诏梁王萧庄为梁主,进居九派。”)
    章门 (赣州的别称。其地汉时属豫章郡,故称。宋·曾巩《送程公辟使江西》诗:“身縻东观愿虽阻,目注章门心岂舍?”)
    山左 (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因在太行山之左(东)得名。清·黄宗羲《通议大夫靳公传》:“先世为山左之历城人。”)
    鲁城 (曲阜的别称。曲阜曾为鲁国都城,故名。明·李东阳《谒少昊墓》诗:“建都鲁城东,遗址有轩辕。”)
    中州 (河南省的别称。因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地处九州之中得名。桓温《平洛表》:“今中州既平,宜时绥定。”)
    豫州 (河南省的别称。《书·禹贡》:“荆河惟豫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南曰豫州。”)
    汴梁 (河南省开封市的别称。战国时为魏都大梁,简称梁。隋、唐改置汴州,简称汴。五代·梁、晋、汉、周及北宋皆建都于此,金、元以后合称汴梁。)
    夷门 (大梁(开封)的别称。唐·唐尧客《大梁行》:“旧国多孤垒,夷门荆棘生。”)
    中京 (河南洛阳的别称。东晋、南朝称西晋故都洛阳为中京,一直沿用到初唐、盛唐,后遂以“中京”为洛阳别称。《南齐书·明帝纪》:“昔中京沦覆,鼎玉东迁。”)、
    京洛 (亦作“京雒”。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汉·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
    嵩京 (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魏书·李平传》:“嵩京创构,洛邑俶营,虽年跨十稔,根基未就。”)
    潘安县 (古代河阳县的别称。晋·潘岳(字安仁)曾为河阳令,故称。唐·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仇兆鳌注:“晋潘安仁为河阳令,县皆树花。”)
    鄂 (湖北省的别称。清·湖北省会武昌,为古鄂州治所,故称。清·王又旦《晓渡望鄂州》诗:“晓雾压城头,苍茫古鄂州。”)
    汉皋 (汉口的别称。“皋”为水边之地。因在汉水入长江的北岸,故名。)
    南乌 (古地名。乌林的别称。在今湖北洪湖县东北,位于长江北岸。三国时赤壁之战,乌林亦为战地。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引关镇《玉蝴蝶·赤壁怀古》词:“扼腕炎灵,末季中原,大局尽人当涂。犹恃专场爪距,窘迫南乌。”)
    星沙 (湖南省长沙市的别名。宋·张孝祥《念奴娇》词:“星沙初下,望重湖远水,长云漠漠。”)
    粤东 (广东省的别称。清·林则徐《严办续获烟犯以杜外人窥伺折》:“伏查粤东地处海滨,番舶络绎,匪徒趋利若鹜,骫法营私较他省为多,亦较他省为易。”)
    粤海 (指中国南部广东一带的海域,又作为广东或广州的代称。康有为《过虎门》诗:“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何存?”)
    五羊城 (简称“羊城”。广州市的别名。传说古代有五仙人乘五色羊执六穗秬至此,故称。一说战国时此地属楚,南海人高固任楚相,有五羊衔谷至其庭,以为祥瑞,因以为地名。)
    羊城 (广州的别名。唐·高适《送柴司户刘判官之岭外》诗:“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花城 (广州的美称。广州四季鲜花似锦,故称。)
    鹅城 (广东惠州的别称。宋·苏轼《和陶还旧居》:“鹅城亦何有,偶拾鹤毳遗。”查慎行注:“鹅城,即惠州也。……《名胜志》:相传初立州时,有木鹅浮至江上,因号鹅城。”)
    鮀江 (亦称“鮀浦”。汕头的别名。清·丘逢甲《鮀江秋意》诗:“西风一夜芦花雪,鮀浦秋痕上客衫。”注:“鮀江,即今汕头,旧设鮀浦司。”)
    凤凰城 (广东潮州的别称。清·黄遵宪《将至潮州》诗:“片帆遥指凤凰城,屈指家山尚几程。”钱仲联笺注引《广东通志》:“潮州府城,明·洪武三年,指挥俞良辅辟旧堤城西南,筑砌以石,谓之凤城。”)
    琼管 (古代琼州府的别称。宋·苏辙《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诗:“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八桂 (广西的代称。南朝·梁·沈约《齐司空柳世隆行状》:“临姑苏而想八桂,登衡山而望九疑。”)
    粤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别称。广西与广东皆古百粤(百越)地,故广西又称粤西。)
    桂管 (唐时桂林地区的代称。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桂林总管府,管桂象等九州。后改为都督府。贞观后裁併,置岭南西道,于桂州置桂管经略观察使,管桂蒙等十五州。)
    巴蜀 (四川的别称。秦、汉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故名。《战国策·秦策一》:“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
    庸岷 (四川的别称。《文选·陆机〈答贾长渊〉诗》:“庸岷稽颡,三江改献。”李善注:“庸岷,蜀境也。庸,国名也;岷,山名。”)
    蜀 (四川省的别称。以其为蜀国旧地,故名。)
    芙蓉城 (四川省成都市的别名。后蜀·孟昶于宫苑城上遍植木芙蓉,因以得名。简称蓉城。南唐·李煜《感怀》诗:“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龟化城 (亦省称“龟城”。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张仪筑成都城,屡颓。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斃。仪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
    锦官城 (亦省称“锦官”、“锦城”。成都市的别名。成都旧有大城、少城。少城古为掌织锦官员之官署,故称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南隆 (四川阆中的别称。宋·苏轼《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维时南隆老,奉使独未还。”王文浩注引次公曰:“南隆,阆中也。鲜于子骏,阆中人。”)
    刀州 (益州的别称。《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果迁浚为益州刺使。”后因称益州为刀州。)
    渝 (重庆市的别称。因其地有渝水,隋于此置渝州而得名。)
    黔 (贵州省的别称。古代省境的东北部属黔中郡,故名。)
    黔南 (贵州省的别称。贵州本别称“黔”,又因位于国土南部,故名。宋·陆游《东山》诗:“駞酥鹅黄山陇右,熊肪玉白黔南来。”)
    筑 (贵州省贵阳市的别称。因明代为贵筑司、清代为贵筑县而得名。)
    卢阳 (贵州旧铜仁府的别称。因唐时曾置卢阳郡而得名。)
    卫藏 (旧时西藏的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和康(一作喀木)四部,藏人用卫藏指前后藏,元、明译为乌斯藏,清译为卫藏。清人著作中有时也用卫藏概称西藏四部。)
    秦 (陕西省的别称。以其为春秋战国秦地,故名。)
    西省 (西安市的俗称。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八章:“一心一意种庄稼呀?再不到西省去收破烂哩?”)
    左辅 (汉三辅之一左冯翊的别称。因在京兆尹之左(东)得名。后世亦称京东之地为“左辅”。唐·杜甫《沙苑行》:“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缭以周墙百余里。”仇兆鳌注:“梦弼曰:《汉书》:‘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同州,汉属冯翊郡,故曰左辅。”)
    右辅 (汉三辅之一。右扶风的别称。因在京兆尹之右(西),故称。今为陕西凤翔。唐·李商隐《行次西郊》:“右辅地畴薄,斯民尝苦贫。”)
    二曲 (陕西省周至县(原盩厔县)的别名。盩,水曲;厔,山曲,故又名“二曲”。宋·苏轼《奉诏减决囚禁记所经历》诗:“二曲林泉胜,三川气象侔。”)
    三峰 (华州的代称。前蜀·韦庄《秦妇吟》:“明朝晓至三峰路,百万人家无一户。”)
    陇右 (亦称“陇西”。甘肃省旧时别称之一。谭其骧等《我国省区名称的来源·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在陇山之西,旧时别称陇西或陇右,简称陇。”)
    河右 (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相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一带。南朝·梁·江淹《萧骠骑让封第三表》:“自非西京上绩,东都名勋,河右群贤,江左诸彦,宁有诬叨天爵,以为己功者也。”)
    鲜水 (亦作“鲜水海”。青海的古名。《汉书·赵充国传》:“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粮,分兵并出张掖、酒泉合击、幵在鲜水上者。”)
    西疆 (旧时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别称。因地处国境西部而得名。)
    红庙子 (乌鲁木齐市的俗称。因城在红山嘴之下,山上有红垩壁庙一座,故称。)
    香江 (香港的别称。《廿载繁华梦》第十八回:“故府方才成瓦砾,香江今又焕门楣。”)
    香岛 (香港的别称。柳亚子《田寿昌寿诗》:“香岛流亡窜桂林,逢君慷慨有深心。”)
    香山 (澳门的别称。在广东省珠江口西侧,旧属香山县。明·汤显祖《牡丹亭·怅眺》:“今秋任满,例于香山多宝寺中赛宝。”)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