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风花雪月

盛世岁初话灯谜

By wolf •  2016-10-30 23:12:28 •  1019次点击
灯谜一词,发轫于宋代。宋朝的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做出“与民同乐”的样子,下令民间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十八,张灯结彩,大肆庆贺。于是有些人就乘兴把谜条粘在纱灯上让人猜着玩,迷上了灯,“灯谜”这个名字应运而生,并沿袭至今。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谜的雏形:庾辞和隐语。人们在生活中运用隐语的程度之广令人吃惊。在外交场合(尤其是男女之间的交际),它是测验对方智力的尺度;在国家挑选贤能时,它是衡量才俊的手段;在敌国相争时,它还被用来刺探对方实力和传递情报。到了汉代,庾辞、隐语才渐渐从对话中脱离出来,逐步演变成两种不同形式的“谜”。比如《后汉书•五行志》收录的献帝时京都流传的民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首运用字谜来诅咒专横跋扈、残暴不仁的太师董卓的儿歌。其中“千里草”合起来是个“董”字,“十日卜”合起来是个“卓”字。“不得生”则含有“该死”的意思。字谜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已渐趋成熟,大量利用文义扣合的手法,不再是单纯的拼拼拆拆了。

《世说新语•捷悟》上记载曹娥碑阴之谜,历来被人推为文义谜的鼻祖。书上说:曹操行军路过浙江上虞,见到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在孝女曹娥墓碑背后写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便问谋士杨修:“你猜得出这是什么意思么?”杨修略加思索,回答道:“我已猜出。”曹操忙叫他别说,容自己想来。于是曹操策马边走边想,走了三十里路后,才悟出谜底,便自愧不如地对杨修说:“我才不及你,相差竟有三十里!”谜底是蔡邕见了邯郸淳的碑文撰得好,说的赞语“绝妙好辞”四字。碑阴上的“黄绢”是有色的丝织物,故扣“绝”(色丝为“绝”);“幼妇”是少年之女,故扣“妙”(少女为“妙”);“外孙”是女儿之子,故扣“好”(女子为“好”);“齑臼”是捣腌菜的石臼,古称受辛(有辛味的菜)之器,故扣“辤”(“辞”的异体字)。这类字谜,虽说粗糙,却开创了一种制谜体例,后人叫它“曹娥体”,又叫“碎锦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猜谜已相当时髦,一般的文人都会玩两手。如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就是早期的“实物谜”。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里,曹操令杨修在相府建造一所花园。落成之后,他亲临花园,环顾四周,不讲好歹,仅取笔在园门上写一个“活”字,然后扬长而去,其他人都不明其中奥秘。原来,这就是曹操制的谜,谜底就是对此园门的评价。杨修见了说:“丞相在门中添‘活’字,乃嫌其太阔也。”即令工匠再筑墙围,改修狭门。在这一回里还描写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塞北送酥糖一盒给曹操,曹操兴致又生,在盒上写了“一盒酥”三字,置之案头。杨修见了,即取匙与众人分食。曹操故意问其原委,杨修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以笑肯定,这道谜也许称得上凑合结构式的早期字谜之一。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文化娱乐的猜谜也颇为兴盛,并出现很多出类拔萃的猜谜行家。如今,饱含着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的灯谜已是我国广大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0 回复 | 直到 2024-04-25 12:19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