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人谜事

兰州灯谜百年:制谜大师谜坛留传奇

By wolf •  2016-10-14 23:34:41 •  867次点击
 童年的谜语是人生中最为难忘的记忆之一。随着正月十五的到来,街头的灯谜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一盏盏花灯,一条条谜语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童年时代。
  在以前,进入腊月,人们边准备年货,边围聚在一起聊天,爷爷奶奶就常常说一些谜语,让我们猜,诸如“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有匹马儿两人骑,一头高来一头低;虽然马儿不走路,两人依然笑嘻嘻。”这些谜语,让我们的想象力展翅飞翔,也让我们认识了另外的一个世界。
  春节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在父母亲的忙碌中,在爷爷奶奶的谜语声中,渐渐地来临了……正月初七后,灯谜就成为街头上最显眼,最有诱惑力的活动了,绞尽脑汁后,猜中一条谜语,得到一盒鞭炮,一根铅笔,一块橡皮,这成为童年的最大快乐。
  灯谜,给我们的记忆中究竟留下了多少故事呢?13日,陇上谜家张志有讲述了兰州的灯谜故事。
  

  今年隍庙的灯谜会引来了众多游人
  一鸣惊人,吴可读猜中亲王府灯谜扬名京城
  甘肃谜坛往事,有个人不能不说,他就是吴可读。吴可读以忠烈而闻名,曾经弹劾过成禄、李鸿章等人,也协助左宗棠兴建了甘肃贡院。1879年,吴可读因尸谏慈禧太后而名动中外。
  流传下来的灯谜故事中,尽管有些简单,但也让我们见识了一代名人的风采。据说吴可读在北京赶考时,正赶上过年。一人在京,他闲来无事便四处游玩。正月里,京城许多大户人家门口都挂起了灯笼,自然也少不了灯谜。正月十五渐渐临近了,灯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某亲王府门前有一条谜语,悬挂了好多天,无人猜中,被士子们评为最难猜的灯谜。这条谜作用了几种谜格,结果被吴可读猜中了,引起震动,亲王奖励有加。可惜我一时记不起它的内容了。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至少说明了两点,在清中期兰州灯谜很盛行,其二,甘肃灯谜水平不低。灯谜一直是文人之间的雅事,它的普及往往和一个地方文化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灯谜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许多策士游说国君时往往引入了一些比较隐晦的故事,用隐语对国君进行规劝;灯谜的定型是到了北宋时,那时,京城汴京的元宵节极其热闹,一些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往往要制作花灯,为吸引更多的人又在花灯上写上谜语,以便制造人气,吸引文人雅士前来猜射。
  甘肃灯谜大约兴旺在清代。清之前应该是有灯谜的,只不过没有记载而已,或者说没有形成规模,不为人注意而已。清代,甘肃灯谜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吴可读破解北京亲王府灯谜的故事,大约发生在道光年间,可见当时甘肃灯谜就很兴盛了。
  

  刘子荫的书法(翻拍)
  抗战爆发,谜人西迁,兰州成为北方最大的灯谜活动地
  灯谜最能考验一个人综合知识,制谜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猜谜者则要熟读各种书籍,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才能有所收获。
  1947年,兰州《和平日报》副刊《绿洲·文虎征射》专栏刊登出了一个“虎王(难度最大的谜)”,谜面是一个字“裁”,谜底打一《诗经》诗句,谁能猜中将有重奖。
  这条谜吸引了不少人,后来的制谜大师马啸天,其时只是畅家巷的一个店铺的店员。为了猜出谜底,马啸天稍有空闲就抱着一本《诗经》从头到尾地翻;其实他早就将《诗经》背熟了,但仍拿着书,时而背诵,时而翻阅。当翻到“哀哉不能言”一句时,他忽有所悟:“哀哉”而“不能言”,不是“哀哉”二字都去掉口吗?那不就是个“裁”?想通了这一点,他异常兴奋,冒着雨跑到了下沟涂竹居家,推门进去时涂竹居正在洗脸,听说他猜中了“虎王”,涂竹居不信,问是几个字,马啸天伸出一只手掌,涂竹居点点头。
  这是流传在甘肃谜坛上的一段佳话。涂竹居和马啸天两人都是一代制谜大师。马啸天的肖像还被陈列在漳州的中华灯谜艺术馆。在甘肃灯谜发展中涂竹居、马啸天、刘子荫这几个人不能不提。
  涂竹居,他是把甘肃灯谜带向兴旺的关键人物。涂竹居是武昌人,原本是郑州铁路局的职工,后来调到了北平工作。在北平他结识了北派的制谜名家张郁庭、金子乾两人,在他们的熏陶下逐渐成为一代大师。
  抗战爆发后,涂竹居一路西行,辗转来到兰州,定居在安定门附近的上沟。1942年的冬天,年关临近,虽是战时,但人们还用各种方法制造春节的气氛。此时,涂竹居开始讲授北派制谜(制谜分为北派和南派)的理论和技巧,尤其把北派的八体三十八法,逐一讲解给兰州谜家。在涂竹居的带领下,北派制谜的技巧方法也逐渐在西北的兰州落地生根。
  在涂竹居和兰州文人范振绪等人的推动下,兰州灯谜活动发展得非常快,可以说是当时北方灯谜最为活跃的地方。
  

  刘子荫写的谜条(翻拍)
  文采风流,大师谜坛留传奇
  灯谜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破解后的快乐。虽然奖品很少,但当你费尽心思,攻破制谜人固守的阵地后,那种快乐是无法言表的。我想这也是灯谜最吸引人的地方。
  许多人学习猜谜,就是为了寻找猜中之后的快乐。马啸天(1918年-1993年)先生不仅是兰州谜坛的掌门人,也是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灯谜大师之一。马先生能成为一代大师,靠的只有两个字“勤奋”。马先生小时候家中非常贫困,他从临夏来到兰州,在舅父的酥饼店干活。猜谜成为他为数不多的爱好,为了猜谜他勤奋读书,经常是手不释卷。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他拜涂竹居为师,学到了北派制谜方法。
  我和马先生认识得比较晚,初识是在1977年的夏季,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我就正式拜马先生为师,跟随他学习制谜,算起来也三十多年了,至今我还保存着一张和马先生制谜时的合影照。
  兰州的制谜大师中,除了马先生之外,还有一人,他就是刘子荫。刘子荫是兰州人,也是涂竹居先生的学生。刘先生为人宽厚,在制谜上以才思敏捷著称。他曾经制作出一个兰州特色的谜语,他的谜面是“肩舆”,谜底是打一兰州俗语,这条谜曾经难住了不少人,其实谜底是“人抬了人高”,刘先生制出这条谜的目的是讽刺社会相互吹捧的行径。兰州的灯谜活动主要在白塔山、五泉山、兰州市图书馆、工人文化宫等地方举办。要到白塔山必须要经过中山铁桥,刘先生就以“走铁桥”为谜面制作了一条谜语。当谜底揭开时,很多人都恍然大悟,这条谜语的谜底是“过得硬”。恰好体现了人们过铁桥的特点。
  北派灯谜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以七言绝句做谜面。刘先生曾经制过一条谜,谜面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打四个地名“大荔、怀来、献、玉环”,这条谜看似简单,实则难度极大,考的是猜谜者的综合素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经常到刘先生家里去,听他讲制谜的技巧,看他写字。刘先生的书法也很精彩,至今我还保存着刘先生给我写的谜条,闲来,我经常翻看他写的东西,也算是和他的无声交流吧。
  


  讲述人:张志有 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顾问 原甘肃省灯谜学会常务副会长
  一段遗憾,制谜大省几多波澜
  在几代人的推动下,甘肃灯谜在海内外声名鹊起。甘肃有三人获得了文虎奖,这个奖是一台湾人士出资设立的,以前获奖者大多为东南沿海的人士,就西北内陆而言,甘肃谜人获得这一奖项是最多的。这也是中国谜界对甘肃灯谜活动的一种认可。
  甘肃谜人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甘肃灯谜学会功不可没。说起甘肃灯谜学会,这是甘肃谜坛上最为痛心的事情。学会的发起比较早,1979年11月下旬,我给曲子贞写了一封信,建议成立甘肃灯谜组织,过了几天就有回信了,此时谜人们已经酝酿成立组织了。我的单位在安宁,进城不方便,再加之工作比较忙,也就顾不上了。不过,我还是从马先生那里得到灯谜组织进展的消息。前前后后,筹备了近十年时间,1991年6月5日,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批文下来了,宣告成立甘肃灯谜学会。学会由小到大,逐渐发展了起来。个人会员最多时达到了96人。这段时间,灯谜学会参与了大量的灯谜活动,可以说这段时间是甘肃灯谜事业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到了1997年,学会没有通过年检面临注销,我得知学会没有通过年检,多方奔走依然没有什么结果。后来,民政部门的人说,灯谜学会有两个条件达不到要求,一是注册资金5万元,二是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就这样,甘肃省灯谜学会只能偃旗息鼓。我想,无论怎样,甘肃灯谜文化依旧要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灯谜学会的存在或不存在,并没有影响到甘肃灯谜活动的盛或者衰。如果说甘肃灯谜曾经辉煌,甘肃无愧于灯谜大省的话,我认为并不为过。
  今年正月十四,“华盛杯”第二届甘肃省灯谜会就要在陇西举行,大会的一项议程是筹划成立“甘肃省谜友联谊会”。我确信,在一大批热诚的甘肃灯谜爱好者的努力下,甘肃灯谜一定不会消沉,甚至还能再创辉煌。(王文元)

据兰州晨报整理 2012-02-03
0 回复 | 直到 2024-03-29 13:51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