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人谜事

《鲁迅爱猜谜》(作者:羊白)

By wolf •  2016-09-16 22:23:19 •  662次点击
谜语是我们中国古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形式简洁,含蓄有趣好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中写道:“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这“活人的嘴上”,指的便是鲜活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包括评书、故事、歌谣、传说、谜语、歇后语等,皆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样式。事实上,鲁迅的文章犀利庄重又不失风趣,正是缘于他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学的精华。
  谜语形式短小,活泼有趣,属于智力游戏,尤其受到孩子们的喜欢。鲁迅也不例外,他自幼就喜爱猜谜,他在《自言自语》一文中深情地回忆:“水村的夏夜,摇着大芭蕉扇,在大树下乘凉,是一件极舒服的事。男女都谈些闲天,说些故事。孩子是唱歌的唱歌,猜谜语的猜谜语。”他在《长命灯》里记录了儿时的一条谜语:“白篷船,红划楫,摇到对岸歇一歇,点心吃一些,戏文唱一出。”谜底是什么呢?女孩猜不出,男孩也猜不出,但鲁迅猜出了——鹅。
  谜语里常用到谐音。鲁迅回忆,他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书屋匾额的下方有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很古朴的松树下。鲁迅思索了好些天,才明白是“松下伏鹿(福禄)”的意思,由此对中国古典文化很是欣赏。后来某天,老先生给同学们讲《完璧归赵》,鲁迅灵机一动编了一个谜语:冒充和氏璧,打《红楼梦》一人物。谜底自然是贾(假)宝玉,老先生因此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鲁迅先生有一百多个笔名,其中含谜的不少,比如“华圉”暗隐当时的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莫朕”隐蕴“黑暗之兆”;“丰之渝”意为“封建之余孽”的缩写谐音。他还用过“康白度”(Comprador)作笔名,这是回敬林默讥讽他为“洋行买办”的即兴反攻。鲁迅7岁进私塾时就以“豫山”为名,绍兴话“豫山”和“雨伞”音近,同学们常以此取笑他,他便请祖父改名,祖父为他改成豫亭。1892年进“三味书屋”读书时,他又改为豫才。鲁迅用过“越客”、“越丁”、“越乔”一类笔名,表露的是他的籍贯。后来读到西方的小说,鲁迅就用了“葛何德”,“董季荷”的笔名,这是从“堂·吉诃德”的谐音化来。此外鲁迅还用过一个奇怪的笔名:“宴之敖者”,其背后隐藏的苦楚是:1919年底,鲁迅全家搬进了北京的一个大四合院,准备和母亲、兄弟同享天伦之乐,然而因为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治家挥霍无度,月月亏空,家庭间矛盾日益激烈,最后导致反目成仇,鲁迅在家里竟连饭也吃不到,只得自备饭菜。对此后来鲁迅解释说:“宴从宀(家),从日,从女;敖从出,从放;我是被家里的日本女人赶出来的。”其中所包含的心酸和无奈令人感叹。
  鲁迅小说里某些人物的名字,也有谜语的意味。比如小说《药》中的主人公“华老栓”和“夏瑜”,这里取“华”“夏”二姓,就有暗示都是“华夏”子孙之意。另外“夏瑜”还隐指鉴湖女侠秋瑾,鲁迅巧妙地将“夏”对隐“秋”(灯谜中的“遥对格”),将“瑜”会意隐“瑾”(三国时周瑜表字公瑾)。鲁迅用这种隐讳的手法,来表达他在血雨腥风中的战斗智慧。
  鲁迅许多书籍的命名,也借鉴了谜语的形式。比如《且介亭杂文》中的“且介”,取“租界”一半之意,就是运用了传统的增损拆字谜。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鲁迅知道后很是激愤,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他开始为瞿秋白整理译文集《海上述林》,最后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霜”是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用的是会意手法,意即全中国都怀念瞿秋白,以此表达他对已故朋友知己的情谊。让人唏嘘感叹的是,此书竟成了先生编辑的最后一本书。
  上述可见,谜语这种文艺样式伴随了鲁迅的一生。由于谜语本身要运用“隐”、“曲”的手法,因此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洋溢着无穷的情趣。从这些谜语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智慧和幽默。
(原载2012年11月11日 《柯桥日报》)
0 回复 | 直到 2024-04-19 04:13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