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人谜事

迷上谜的世界 从自己猜到让人猜

By wolf •  2016-05-28 23:55:40 •  692次点击
从小就迷上猜谜的柯允华,现在热衷于创作灯谜。

  柯允华入选《中国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

  “"我来了",请你猜一个胶卷名词,哈哈!”厦门职工灯谜协会会长柯允华,为自己的“出场”设计了这样一个谜语,和朋友聚会时拿出来乐一乐。“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上了猜谜,谜语带给我很多快乐。”他说,厦门晚报的《老年周报》有个猜谜的专栏,吸引了不少猜谜爱好者。



  启蒙

  母亲常出闽南话谜语

  猜中谜底是他最开心的事

  说起猜谜,柯允华觉得还是母亲启蒙的呢。小时候,他的母亲会时不时出几个闽南话谜语让他猜,比如“一支刀,双面利,会切肉,不会切菜”,谜底是“茅草”。

  “上小学后,发现课本上也有谜语。我还记得看到的第一个谜语是"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栽在地底下"。我一下就猜出是胡萝卜,后面对照答案,果然是对的。”柯允华说,猜中谜底是最开心的事,猜得越多越喜欢。

  柯允华童年时住在泉州,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听说泉州开元寺有元宵花灯灯会,就兴冲冲地跑过去。这是他第一次见识灯谜,花灯上悬挂的谜面被他猜中不少。

  “有一条灯谜是"永远向前",猜一本连环画的名字。我刚好看过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的连环画《绝不后退》,一下子就猜到了。”他说,现在想起来依旧很兴奋。

  转型

  从猜谜达人变成制谜高手

  作品被《中国谜语库》选用

  1975年,柯允华进入厦门外贸局工作,住在轮渡旧外贸大厦宿舍。晚上,他去中山路闲逛,有一个周末的晚上,他无意中走到当时的文化宫,发现那里有个猜灯谜的活动。他像找到了老朋友一样兴奋,从那以后,只要文化宫举办猜灯谜活动,他必定到场。

  “当时猜灯谜的人不少,主办方常常会准备一些小奖品,比如毛巾、香皂、牙膏、铅笔等。”柯允华说。因为自己猜谜的水平还不错,奖品拿了很多。“来厦门后,好几年都不用买毛巾、香皂、牙膏,拿得最多的还是铅笔,我用不完,都送给亲戚朋友的小孩了。”

  很快,厦门市职工谜社社长徐鸿基注意到了这个猜谜达人。有一次,柯允华正在活动现场猜谜,徐鸿基走过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小柯,不要光猜了,你来出谜让大家猜吧。”

  就这样,1979年起柯允华就加入了市职工谜协,他也从猜谜达人“转型”成了制谜高手。他制作的灯谜曾被《北京晚报》《钱江晚报》《中华谜海》《中国谜语库》等报刊、杂志选用,他本人还入选了《中国当代灯谜艺术家大辞典》。

  推广

  培训小学生拿下国际赛银奖

  希望有90后加入谜协

  2012年起,柯允华担任厦门市职工谜协的会长。他把心思放在了如何推广普及灯谜文化上。市职工谜协每周二晚上7点半到9点半,在市总工会大楼一楼大厅举办灯谜专场,现场灯谜都是原创的。

  除了举办面向市民的猜谜活动,柯允华还走进校园,给学生讲解灯谜知识。今年4月,第三届中华灯谜文化节暨晋江市“品牌之都”国际校园灯谜精英赛在晋江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50多名选手参加,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高校组、教师组和个人组。柯允华作为灯谜教练,从3月份开始为学生培训,最终帮助金山小学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国际校园灯谜精英赛小学组的银奖。

  现在,厦门职工谜协有QQ群,群里也经常有猜谜活动,同安谜协还开通了灯谜微信公众号。谜协的微信群“猜吧猜吧不是错”,群友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还没有90后加入。“职工谜协的断层现象,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让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喜欢传统的灯谜文化。”柯允华说。

《厦门晚报》
0 回复 | 直到 2024-03-29 07:53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