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人谜事

青岛文化宫——钟爱灯谜、饱蘸情墨写谜人

By wolf •  2022-11-06 00:24:50 •  310次点击

钟爱灯谜60年  饱蘸情墨写谜人

——记市工人文化宫离休干部赵智生

作者:徐学清 

       斑驳的记忆,因年代久远与我们拉长了距离而影象迷离;美好的回忆,因为美好而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都说光阴似箭,一晃,时光已过去了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今天,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和景,就像关注聚焦的镜头,那一幕幕场景,再一次浮现在眼前,让我感慨,让我赞叹,更让我留恋。拉住思绪的缰绳,让追忆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重新回到当年的市工人文化宫。

 

       市工人文化宫坐落在市北区上海路6号,大凡上点年纪的人提起文化宫的赵智生,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说:“他是搞灯谜会猜的高手!”此话一点不假。谦恭、幽默、智慧、笑声是赵智生主持灯谜的一大亮点。他组织的青岛灯谜协会和他组织编写的灯谜刊物《谜宫》以及他举办的许多大型灯谜竟猜活动,在八十年代就被列入《全国谜语手册》并被载入《中华谜语大辞典》,在全国颇有影响。如今,赵老已是年过八十的老人了,他从事灯谜活动60多年,真可谓勤奋耕耘,不断创新,不断出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灯谜活动之路。

 

       赵智生老师祖籍天津,伴随着解放天津的隆隆炮声,年仅18岁正在读高中的赵智生,在参军参干的热潮中考入华北大学,他几乎在参加革命的同时,便与群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大熔炉里,打快板、扭秧歌,搞小型群众游戏,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49年8月赵智生南下到青岛市总工会,1951年下半年起在上海路6号开始筹备成立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工作。他说,最初的文化宫叫工人俱乐部,只有一个图书室和一个电影放映组,由于放电影缺技术人才和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组织上就选派他到南京去学习。

 

      回青后,由于个人生性痴爱灯谜,他常在工作之余,编点灯谜让大家猜,这在当时仅不过是作为饭后茶余的逗乐而已。作为文化干部,当时的形势需要你多才多艺,既要“杂”,又要“博”。赵智生从放映电影开始,干过电影放映前的播音宣传,搞过灯谜,演过小品、相声、快板书,后来还带过市职工曲艺队、象棋队、摔跤队。他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象什么,工作做得总是很到位。他当电影放映员时,在开映之前,经常打着竹板走上舞台,向群众进行形势宣传教育,他以拉家常呱的形式逗趣,妙语连珠,深受工农兵观众的欢迎。他会的行当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自己拜师勤学苦练掌握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切都是因工作需要逼上梁山的。

 

      市工人文化宫自1954年成立灯谜小组起,逢周六假日总要搞灯谜活动,在那几十年的灯谜活动中,赵智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在灯谜射猜中,他说要维护竞猜者的自尊心,不能随口一说:“不对,再猜!”这样反复几次,必然损伤竞猜人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赵智生就换了种表达方式——让小鼓讲话:不咚不咚(不通,不通),一敲(窍)不通!久而久之,猜谜逢小鼓一响,就知道猜走了题。而给猜中者备一面大响锣,当竞猜者猜中稍有难度或难度大的灯谜时,主持人会高举锣槌重重击一下锣,第一,向猜中人用锣声报喜;第二,对正在思考竞猜的其他人也是一种激励和鞭策。锣一响,就领奖,猜谜人已不言而喻。赵智生常在灯谜现场最醒目处悬挂有一面古色古香的旌旗,上书:三碗不过岗。寓意说,喝酒者莫猜谜,猜谜者必须保持头脑的高度清晰。           灯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投入低,受众广,见到悬挂的谜条,每个人都跃跃欲试。它能启迪人的智慧,增强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人触类旁通,自然而然就成了老百姓最喜爱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

       人人喜爱猜灯谜,人人热情参与其中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文革当中,四人帮及其帮凶把莫须有的罪名及脏水泼到了赵智生身上,让灯谜也蒙上了不白之冤。他们诬陷赵智生的灯谜是对社会主义的“含沙射影”,是“指桑骂槐”,是害人的“精神鸦片”,他的灯谜活动和其他文艺活动一样被迫停止,真是可惜呀,一停就是十年!

 

      1976年,党中央揪出了祸国殃民的政治家、阴谋家,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赵智生象凤凰涅槃重获新生,他的事业迎来了真正意义的春天。以前被禁锢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他重新焕发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灯谜活动中,使市工人文化宫的灯谜,成为全市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青岛灯谜协会在赵智生的主持下,真正做到了平日活动常流水,常年活动不断线。他和他的灯谜组创作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可谓五彩纷呈,硕果累累。以市工人文化宫为核心,全市下属基层小组近三十人,灯谜活动频繁,他创办的灯谜协会刊物《谜宫》与海内外的谜联社团经常进行交流。在这期间,赵智生与其他谜友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收获颇丰。仅赵智生一人在全国66家报刊上发表了例如:深山有峻岭,海上有绿洲(青岛),芳草凄凄鹦鹉洲(青岛)等自己的作品。他还率队参加大江南北多地城市的灯谜比赛,多次斩获荣誉。

 

      八十年代后,青岛的灯谜活动达到鼎盛期。如1982年在青岛隆重举办了“青岛之夏全国十大城市灯谜会猜”,1984年青岛之夏《伟大祖国》专题谜联交流会。1985年举办《山东好》灯谜会猜,为了配合此次活动,特意举办了全省各地144人参加的灯谜学习班切磋技艺,并专程从沈阳请来全国著名灯谜专家韦荣先为谜友授课,在全国影响很大,被评为全国文艺活动十大新闻之一,并发来奖状和锦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的灯谜活动与青岛电视媒体合作,与青岛工商银行联袂推出青岛“工行杯灯谜擂台赛”。

 

      在赵智生的策划下,从1990年7月开始,在每周星期天的黄金时间“文艺半点钟”节目中播出,直到1991年5月结束,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堪称全国之最。这些活动的背后无疑凝聚着多少赵智生为之付出的辛勤汗水和一个个不眠之夜呵。一时间,赵智生成了电视名人,他并没有沉浸在鲜花和掌声里,他在原有灯谜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再一次赋予灯谜以全新的生命,并使之平添新的色彩。赵智生根据演出需要,设计了一种以说谜为主,融汇游戏、曲艺于一身的演出,经常活跃于各种联欢会,这种形式不拘泥于场地的大小,可谓场地可大可小,观众可多可少,灵活自如,大的场地可以大到国家大剧院,小的场合到单身宿舍。工矿企业,田间地头,有舞台也罢,没有舞台也行,只要有个麦克风扩音就足够了。无论人多人少,在赵智生的逗乐下,人们会乐得前仰后合,甚至笑出眼泪。这就是灯谜的魅力,这就是群众文化的魅力:灯谜射猜,老少皆宜,无论八十岁的老者或者是十几岁的红领巾,无论你是出租车司机,还是饭店掌勺的厨师,无论你是大学教授,还是出海归来的渔民,只要你开动思索的马达,聚精会神捕捉谜语答案,就一定能收获成功,收获快乐。确确实实,灯谜是老少皆宜,人人喜爱的一种文化休闲形式,它能使人开拓视野,思路敏捷,焕发睿智,脑筋变得更加灵活。赵智生所带领的灯谜队伍,象一支群众文化领域中的轻骑兵,驰骋于广袤的天地间,收获了诸多荣誉。正如赵智生总结的那样,“形式可大可小,观众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花钱块儿八角(指猜中发放奖品)”。针对不同观众,变换各种手段,造成浓烈气氛,最终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赵智生回忆说:记得有一年市总工会演出队到监狱劳改队探望犯罪的青少年,开始会场气氛比较低沉,这时,赵智生上台搞了个“接龙”,他是根据酒令形式改成的。赵智生深情说道——“大地春回”,台下的一少年马上接——“回头是岸”!气氛来了,赵智生接着说:“繁花似锦”,场下马上接“锦绣前程”!会场的气氛情绪立刻高涨起来,会场变得活跃了。这时,赵智生满怀深情地讲:“我在青岛工人文化宫工作,今天来你们这儿学习,明天欢迎你们到我们那儿做客,我等着你们!”这时,掌声四起,整个会场充满了春意和希望。

 

      灯谜是智慧的精髓。生活是根,艺术是花,灯谜能让人的精神爆出火花,大大增长人的聪明才智。一位哲人说得好:“没有才智比没有金钱更不幸”。赵智生在灯谜活动中象一只辛勤的蜜蜂,在群众娱乐的百花园中不断采撷着蜂蜜,不断收获着汗水换来的快乐,他累并快乐着。他将谜语进行了分类,即说谜、话谜、条谜等。灯谜会猜分开场、中场、闭场。开场讲究“炸场”,先投一条比较容易猜的谜语,让大家猜中,把会场的气氛引爆,使参与者活跃起来,也叫“炸活”。为了活跃中场气氛,赵智生经常将小品穿插其中。闭场前,他总要出一个压场谜,同时准备份大奖,让参与者留有下次再来谜乎谜乎的想法。例如有一次临近散场,赵智生准备了几支糖球藏于身后,口中喊出:“甜蜜的世界”,打一食品,立刻有多人喊出:“糖球!”赵智生高兴地把糖球分发给大家,在群众欢快的笑声中拉下会猜的帷幕。赵智生的灯谜常常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例如有一次在市工人文化宫召开座谈会,赵智生看了看到场的嘉宾,立马脱口而出:“珠峰碎石”,答一人名,立即有人猜出:“高小岩”。座谈会的气氛马上热闹起来。

 

      1994年,在群众文化园地辛勤耕耘的赵智生已到了离休的年龄,他雄心未泯,他所负责的文化宫体育辅导站已坚持了15年,每天他仍然坚持黎明即起,每个星期天照常主持灯谜组的创作活动和“老头乐”京剧演出活动,为此,他几乎15年没休一个完整的星期天了。赵智生常说:“为了让别人休息得好,就要放弃自己的休息”。文化宫的领导和同事们并没有淡忘他付出的劳动,给予他许多光荣称号,他把这些鼓励仅作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乐此不疲地工作着,山东工运学院的大学讲坛向他发出邀请,让他传授群众文化专业课,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有关出版社还约请他编写专业教科书,他的人生始终是忙碌的……

 

       时间过得真快,赵智生从市工人文化宫文化休息科科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已整整二十年了,如今他已是82岁的银发老人了,一位哲人说得好:“晚年并不全是凋敝和衰老,它也是内部新生命的成熟和勃发”。“一切艺术都是开在枝繁叶茂的知识之树上的鲜艳的花朵”。灯谜艺术亦是如此。1994年,赵智生从自己的岗位上离休后,有一些企业聘请他到单位帮忙组织文娱活动,每周他都不得空闲,他仍然是一个“大忙人”,他总是尽自己所能,热情帮助基层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受到我市众多工矿企业的好评。近年来,年事已高的赵老,受邀每周还要抽空到位于中山路的劈柴院去参加“说谜”活动。他的说谜常常让来这里吃饭的客人捧腹大笑,原本人声嘈杂的餐馆内,听他把谜条说出来后,都潜心思索起来,赵智生风趣地说:“冬天生火砍木头,不能总在屋里头。答一地名——不远——”吃饭的客人马上醒悟,齐喊:“劈柴院”。随着说谜活动的开展和各种小型文艺演出的拉动,江宁会馆内的就餐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这里的文化娱乐空气变浓了,喝酒行令的嘈杂环境变得高雅起来。

 

       钟爱灯谜60年,饱蘸情墨写谜人。灯谜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历史,赵老已在灯谜的海洋里绽放出无数绚丽的花朵。60年,人间历史的一个轮回。文化宫曾让来这里参加灯谜活动的人发出过开心的欢笑,身心得到极大的愉悦。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那挂满灯谜的大厅里谜条五颜六色,像迎春枝头泛动的春色,络绎不绝的猜谜人像流动的智慧小河,每当徜徉其中,总不免有几分醉意。往事钩沉,回望昔日,美好的回忆已成为渐行渐远的历史,我常常沉浸在这段历史中并总有一种情感让我难以释怀。我怀念当年的工人文化宫,我怀念赵智生和他的灯谜组,因为他曾经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欢乐,留下过独有的文化神韵。

 

转自《蓝色月亮船》公众号

0 回复 | 直到 2024-04-29 14:50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