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灯谜创作应坚守的一条底线

By wolf •  2021-04-02 22:38:17 •  583次点击

灯谜创作应坚守的一条底线

 

 纪志康

 

读谜时有感而发,就来说说灯谜创作应坚守的底线问题。

 

近日,某谜友交流群出了这样一条谜,谜面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要求猜“民国人连字”,谜底是“何应钦敬之”。

 

该谜单从技法而言,扣合还是相当不错的,问题主要出在公众对该谜的认知程度上。

 

灯谜作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即灯谜最终是要给公众猜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灯谜时,必须要预估到其可能产生的外部效应。如果创作的灯谜仅是在谜界内部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灯谜是没有生命力的,最终必然要走向消亡。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句话产生于特殊的年代,有其特定的含义,并且已经成了全民族的集体记忆——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这已经是在全民族中形式了一种“理想认知模型”。以这句具有特定含义的话为谜面创作灯谜,谜底就必须要沿着这一“理想认知模型”去拓展去延伸,任何偏离了这一“理想认知模型”的解释,哪怕从灯谜角度来说解释得非常完美、扣合上无懈可击,都不会被公众所接受。

 

“何应钦”何许人也?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哪怕他在抗战中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过贡献,也绝对担当不起“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呼。

 

其实不仅仅是“何应钦”其人,换作是其他人,即便那个人也是个正面人物,但只要他与“最可爱的人”不沾边,也难以被公众所接受。这是一个认知匹配问题,比谜界常说的“底面不投”问题更大、更宽泛。

 

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有次对公众展猜,挂了这样一条谜:“庐山谁上万言书”,猜“党史人物一”,设定的谜底是“彭述之”。

 

有一老者报底是“彭德怀”。工作人员说不对,说你这样猜,犯了“当头典”的毛病。老者不知“当头典”是何神圣规矩,坚持说“庐山会议上上万言书的就只有彭德怀一人,没有其他人”。双方意见无法统一,最终老者愤愤然拂袖而去。

 

我始终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老者并没有错,该“打脸”的是出谜的人。因为出谜人严重偏离了公众的“理想认知模型”,你拿灯谜“当头典”的规矩把真正的上书人“彭德怀”排除掉,公众不理解、不认可。

 

我想这位老者在经历了这场不愉快后,肯定会在心中大骂灯谜,认为“灯谜就是胡编乱造”,并从此不再瞄灯谜一眼。

 

其他如“妈妈”扣“外婆”、“儿子”扣“孙”,等等,之所以不能被公众所认可,其根本原因也在于这样的别解,与公众心目中的“理想认知模型”完全不匹配、不一致、不协调。

 

作为以语言文字为基础的一种益智游戏,谜人创作的灯谜,不仅仅要符合灯谜的特殊规范,还必须符合语言文字的一般要求。不去触犯公众的“理想认知模型”,这是灯谜创作应当坚守的一条底线。

 

(特别说明:本文谜例的选择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笔者就谜论谜,对事不对人,望有关同志勿对号入座。若有冒犯,尚请谅解)

 

(写于2020年9月23日,刊用于第147期《鹿衔草》)

0 回复 | 直到 2024-04-24 21:44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