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人谜事

灯谜,新津人的“脑保健操”

By wolf •  2020-05-15 16:11:14 •  771次点击

新津县,作为四川省成都市的南大门,山环水蕴,历史悠久,孕育了诸多历史文化名人,如张商英、侯宝斋……

悠远的历史也沉淀了新津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新津灯谜就是其中一朵耀眼的花,是新津历史与文化联姻的产物。

“月亮圆圆天上摆,巷里花灯游人猜。

曲径虫鸣牡丹开(富强),岷山远游住人外(民主)。

一义贯成并日月(文明),百姓饭足言皆彩(和谐)。

眉下心头田出垄(自由),天上斗转且以待(平等)。

山聚眉峰思无邪(公正),大江东去润高台(法治)。

城西欲语淮阴侯(诚信),喜上羊羊取发钗(友善)。

独受易友玉关情(爱国),令公为尊畅饮怀(敬业)。

家家户户团圆歌,年年岁岁幸福来。”

在一个悠长传统的四合院里,几个活泼可爱的小孩,一会儿来回欢快地跑动、跳房子,一会儿帮奶奶扎花灯笼、看爷爷画灯笼、和爸爸挂灯笼,一会儿买糖人、吃元宵……一派祥和欢乐的节日场景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中央电视台元宵节的一则公益广告,短小的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独特的汉字艺术,也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无形胜有形”,这就是灯谜的魅力所在。

而新津灯谜则把中国文化发扬到极致,让人们在音、形、义之间玩转汉字。

01

千年传承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等,一般有三个要素,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了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己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隐语之“隐”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中,据《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重言》记载,楚庄王不理政事,而喜欢猜隐语,成公贾有鉴于此,不直接向楚庄王进谏,而通过隐晦的方式给予楚庄王启示。后来楚庄王也成为楚国较大的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那时的隐语也称“瘦辞”。“瘦辞”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丘明所著的《国语》之中。

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为之作注曰:“瘦,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可见,那时的“瘦辞”“隐语”就是灯谜的雏形,并将之用于了朝廷之上以及外交斗争当中。

灯谜由谜语发展而来,顾名思义,就是将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

开始的谜语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猜谜盛行,有人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

宋代,游乐场所“瓦舍”兴起,这给灯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人们把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让其猜射。

到了明清时期,猜灯谜这一民俗活动在各地区已十分流行,几乎是每个节庆聚会的必备项目,尤其是元宵节。

每逢元宵佳节,各城各镇都张灯悬谜,让文人骚客大展风采,品味丰盛的文化之宴。

清中叶以后,猜谜风更是大盛,还涌现出了许多专职谜师。新津灯谜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在新津,猜灯谜的民俗活动出现在光绪年间,当时县城的正中街和正西街有两户诗礼簪缨人家,一家是罗举人的庭院,一家是童翰林的祖宅。

由于两家都是有文化的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诗礼人家的风雅、与民同乐,每当春节和元宵节来临时,两家都要在其大门前的红灯笼上贴上数十条灯谜,既能体现诗书人家的雅兴,也能吸引更多人前来猜谜。

从除夕到元宵,正中街和正西街都挤满了前来猜谜的人。在巍峨的宅第和水红色灯笼的映衬下,只见熙熙攘攘的人群都在那里指指点点。

有一些穷人家的孩子,在母亲的带领下来到灯笼下面,一字一句地大声诵读,还骄傲地告诉母亲,哪个字是前几天母亲做针线活时教的,虽然过了那么久,他都仍然记得。

当然,更多的街坊邻居挤在灯笼下跃跃欲试,其目的都是想得到罗举人和童翰林的奖赏。

02

新津人的精神食粮

猜灯谜作为一种有趣的文字游戏,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发展,这一习俗也逐渐成了新津县的一个文化传统。

后来,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地方特色,由新津县政府出面,与各乡、镇共同举办猜灯谜习俗。每逢猜灯谜活动期间,大街上人头攒动,猜中的喜形于色,没猜中的眉头紧锁,景象十分热闹。

新津灯谜是新津人少有又饶有趣味的精神食粮,优秀的灯谜艺人也是层出不穷,他们也常被邀请参加其他灯谜活动。具有新津特色的灯谜,其名声在外地也越打越响,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

1983年,新津灯谜代表队在全国比赛中荣获特等奖,1991年、1994年、1995年在四川省谜会上三次获得团体一等奖。1996年11月,四川省第一个“灯谜文化之乡”荣誉落户新津。2006年,新津灯谜被列为成都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新津灯谜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张小小谜笺,述说着新津有趣的文化故事,也丰富一代代新津人的生活。

03

新津灯谜的传承与创新

新津灯谜的传承与创新中,离不开一位灯谜艺人——喻光明。

喻光明是新津灯谜的传承人,出生于1939年,1979年因工作关系接触到灯谜。殊不知对灯谜的“初识”就影响了他的一生。喻光明把灯谜研究当作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他表示,创作灯谜最基本的就是要对汉文字进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同时也要有丰富的见识,既要钻研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了解现代前沿事物。

时光不负有心人,长时间对灯谜的学习与研究使他获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出版了《谜苑点翠》《计划生育灯谜集》《第一、二届水城新津国际灯谜邀请赛纪念特刊》等。

这些书刊不仅是人们了解新津灯谜的一个窗口,也是新津灯谜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每逢节庆活动,喻光明创作的灯谜都会呈现在五彩纷呈的谜笺上,供人们猜谜娱乐。猜谜人游走在彩色谜笺之间,破解一个又一个谜底。

喻光明有一间自己的工作室,里面摆放着的关于灯谜的书籍层层叠叠。只要提起灯谜,他都能信手拈来。

有时灵感一现,他便提笔书写,制作一条灯谜,如,谜面:野渡无人舟自横,谜目:三字成都方言,谜底:不摆了。

灯谜可谓是汉字的“显微镜”,汉字的各种精妙之处,在灯谜中方能得到完美的演绎,也能得到全面、深刻的体现。

那如何才能猜对灯谜?

喻光明讲道:“灯谜的猜法有很多,大体可分为‘拆字法’‘离合法’ ‘增补法’‘减损法’‘通假法’‘会意法’ 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猜法对汉字进行释义,找到谜底。但值得注意的是,猜灯谜不能把谜面当作原意解释,需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成谜,这也是灯谜最有趣的地方。”

如何将新津灯谜完好地保存下来,并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是喻光明,甚至是新津县政府一直努力的方向。

喻光明通过不断提高制谜水平,赋予灯谜丰富深刻的内容,让新津灯谜凸显其文化内涵。他也与新津的其他灯谜艺人共同发力,推出了文字谜、画谜、声谜和形谜等多种表现形式。

为让新津灯谜这一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发展,新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新津中学成为全国首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试点学校,早在2014年就率先开设了“灯谜”选修课,并将之打造为学校的特色课程。

在新津县政府及广大灯谜艺人的努力之下,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小灯谜艺人”。在各大灯谜比赛中,“小灯谜艺人” 过关斩将,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

在2016年,新津中学学生代表队亮相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决赛,这是当时西南片区唯一一支参赛代表队,开创了西南片区代表队亮相中央电视台《中国谜语大会》的先河。新津灯谜传承的薪火逐渐被点燃。

诗圣杜甫曾盛赞新津:“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

灯谜承载着美如画卷的新津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当地人生活中,灯谜就是他们的“脑保健操"“精神乐园”“大百科丛书”。

0 回复 | 直到 2024-04-26 00:57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