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谜人谜事

辉煌过失落中,尴尬的泸州灯谜

By wolf •  2019-01-27 00:23:53 •  869次点击







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文化,天生秉持老少咸宜、奥妙无穷、百科荟萃、寓教于乐的魅力。猜灯谜曾在泸州兴盛一时,如今,却已很难觅其踪影。灯谜的魅力何在?泸州的灯谜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近日,江阳区灯谜协会的老谜人们向记者讲述了那些关于灯谜的故事。


1谜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他们戒不掉的“瘾”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红公鸡,绿尾巴,一头钻在地底下”……说起各种各样的谜语,他们如数家珍。在他们的记忆中,谜语是儿时妈妈讲的睡前故事,也是伴随人生几十年的兴趣和爱好。

“从此前程无坎坷”(打一4字江阳区路名),“单碗歌”(打一4字酒名)……这些以泸州本土素材为题,有益有趣的谜语,你能猜得出来吗?这些就是江阳区灯谜协会的会员们创作的灯谜。

爱上灯谜,源于儿时妈妈讲的谜语

“泸州话叫‘打才(猜)猫(谜)’,妈妈小时候哄我们睡觉的时候,经常会用,有猜字谜、猜动物、猜农具,猜着猜着就睡着了。”78岁的张应森,是江阳区灯谜协会里,年龄最大的会员,听着妈妈的谜语长大。老人说,那时候猜谜语就像今天不少家长讲绘本故事一样,是哄孩子睡觉的一大法宝。

“远看像条牛,近看光骨头,狂风一起,屎尿长流。(打一农具)”“两个跳蚤抬根棍,一个跳蚤在棍上睡。(打一字)”这些谜语虽然与灯谜相比,不那么严谨,却开启了张应森对谜语的兴趣。

刘兴豹和张应森都曾是泸州长江液压件厂(下称长液厂)的职工,现在,他们都是江阳区灯谜协会里的老会员,也都听着妈妈的谜语故事长大。“老一辈人可能文化不高,会的故事不多,这些谜语却口口相传。”

事实上,作为一种老少皆宜的活动,协会中大部分成员都是听着谜语长大的,不仅如此,谜语文化还流淌于家庭和社会之中。江阳区灯谜协会副会长李明富是一名老灯谜人,在他的记忆中,不光是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小时候的课本上,也有不少谜语,“‘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红公鸡,绿尾巴,一头钻在地底下’,这些都是课本上的谜语。”

“谜途”三十几年,他创作上万条灯谜

灯谜又称文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猜灯谜,在中国源远流长。

灯谜虽然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为大众喜闻乐见,却也满含学问。“灯谜是从谜语中分化出来的,更讲规则,更加讲究文字音形义的变化。”在江阳区灯谜协会成员微信群里,李明富已经开展了几十期灯谜知识讲座,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爱上灯谜,李明富已是入了“谜途”三十几年。

为了研究灯谜,李明富没少下功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灯谜文化在全国都比较流行,当时有不少的杂志开设了灯谜专栏,还举办灯谜知识函授培训。李明富就曾自费参加了江西的《知识窗》杂志举办的灯谜知识函授课程,学习专业的灯谜知识。

李明富不仅喜欢猜灯谜,还喜欢自制灯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创作的灯谜大概有上万条吧。”每每听闻有制谜的活动,李明富都积极参与,三十年间,一封封装有他自制灯谜的信件发往全国各处,而那些刊载了他制作的灯谜的报纸和刊物都被他细心收藏着。即便是油墨印记已显模糊、报纸已泛黄有了折痕,李明富仍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珍藏着,因为它们,记录的是他三十几年创作不息的“谜路”征程,也是他的部分成果展示。

2泸州灯谜红火的年代,活动多、有专门刊物、有工资、有差旅费

“厂区的坝子里,灯笼高挂,上百条灯谜,等人来猜,人们兴致高昂,往往要猜到半夜十一二点才散去。”在张应森、刘兴豹、李明富等老灯谜人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泸州的灯谜活动多,还曾出版有专门刊物,职工出去参加灯谜活动工资照开,差旅费还能报销,那真是泸州灯谜活动最好的年代。

人才济济,活动多,组队参加全省灯谜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泸州成立了市职工灯谜协会(以下简称老灯谜协会),成立后连续三届(五到七届)组队参加了全省灯谜赛,每次从团体到个人均有奖项带回,在协会成立后的十多年里,先后与泸天化等10多家单位以不同方式举办过灯谜活动。最难忘的是1998年春节的‘统战杯’灯谜展猜,那是最隆重,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活动。”说起泸州灯谜活动曾经的辉煌时光,李明富仍记忆犹新。

据老人们回忆,当时的老灯谜协会光个人会员就有六十多名,还有团体会员,比如当时的三厂(长液厂、长挖厂、长起厂)、泸州医学院等都是团体会员,“那个时期,基本上大型的国有企业都是团体会员,协会人才济济,一派兴旺。”

张应森还记得,作为一项职工文化活动,那时长液厂一年要组织三四次猜谜活动,平均一个季度一次。当时,所有灯谜都是自制,从出题到抄题,要忙活好多天。因为毛笔字写得好,刘兴豹常被选去抄灯谜,“过年前的寒冬腊月里,抄到半夜。”

“兴豹负责敲锣。”张应森拿出珍藏的老照片,给记者翻看。原来,那时候条件简陋,猜谜时,对了就敲锣,错了就打鼓。

“那时候没有电子显示屏,远了看都看不清楚。”李明富还记得第一次组队参加省上的比赛,因为眼睛高度近视,比赛中吃了不少亏,“看不清,抢答就抢不过别人。”

重磅

灯谜协会也曾有会刊《酒城谜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泸州市筹备成立市灯谜协会,当时在长液厂工会从事宣传工作的张应森,负责组织联系厂里的谜友,也因此逐渐爱上了灯谜比赛。

三十几年间,张应森通过订阅谜刊杂志等,一直和外地的谜友交流,并创作灯谜投稿参加活动。“那时候是工会组织,如果厂里有工人出去参加灯谜比赛,不但工资照发,差旅费也能报销,待遇相当不错。”

灯谜活动的兴盛,还催生出了不少灯谜刊物。老人们还记得当时的不少报刊杂志都开设有猜灯谜栏目,老灯谜协会也有自己的会刊《酒城谜刊》,李明富、张应森就曾是该刊的主编和编辑人员。在任职长液厂职工谜协秘书长期间,张应森还先后主编出版《长液谜花》《辛未之花》。

3人才、经费等短缺 灯谜协会陷入困境

本世纪初,因为各种原因,老灯谜协会最终走向解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谜友们都没有找到组织。

2014年,江阳区灯谜协会成立,如今,却走入“困境”。

据协会会长宋贵富介绍,协会的一大困难就是协会成员年龄大,且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处境。“协会成立之时,登记会员单位5个,个人会员52人。其中泸州市仅有的两名‘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应森、李明富,均为协会成员。截至目前,会员最大年龄78岁,最小39岁,平均年龄约57岁。”

据宋贵富介绍,事实上,个人会员52人这一数据还有“水分”,“为达到注册要求最低50人报的这一数据。目前实际坚持参与活动的只有8-15人,能全面掌握各种谜语制作,由成立之初的4人,减少到2人(平均年龄72岁),一般谜语制作由成立之初的5人,减少到2人(平均年龄66岁)。目前实际参与谜语制作,仅1-2人。”

因为协会成员年龄大、人员少,要派出一支三人队伍外出参赛都很困难。2018年4月,为了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全省灯谜联赛“文脉少城杯”职工灯谜邀请赛,李明富只得与南充组成“南充泸州联队”,参加了比赛,最终获团体第五名。

除了人才,经费也是协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经费原因,协会还没有到民政部门进行2018年的年检。“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能最终协会也会走向解散。”

0 回复 | 直到 2024-04-25 16:40 添加回复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