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

辽宁灯谜  ›  商灯絮语

苏德友:张起南的灯谜理论贡献 和他的灯谜思想

By wolf •  2018-05-01 01:09:38 •  1152次点击
苏德友:张起南的灯谜理论贡献 和他的灯谜思想 ——《橐园春灯话》研读札记

张起南的灯谜理论贡献
和他的灯谜思想

——《橐园春灯话》研读札记

文‖苏德友

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1917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一出版,就受到谜界和当时社会名流的一致好评,比如《邃汉斋谜话》的作者薛凤昌就曾说:“近世作谜之多、扣法之工、格律之众,橐园而外,不多见也。”杨汝泉在《谜语之研究》中说:“张氏为谜学大家,对谜语学理,造诣极深。有清以来,得谜语三昧者,惟张氏一人已!”本书序二作者陈琪也评说,“春灯话之著,洋洋数万言,其体例之精详,议论之精辟,尤为前人所未发,允推古今有一无二之作。”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是一部划时代灯谜著作。

当代谜人对《橐园春灯话》的研究,笔者阅读过方炳良的《从张起南的灯谜创作理论和实践谈灯谜创作优化艺术》,赵首成关于张起南灯谜艺术的述评,王彭年的《千载传人,非吾谁与——谜圣张起南》,谢国文的《省庐文虎研究》等文章。各家对《橐园春灯话》从不同角度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中赵首成先生的评论较为全面深刻(注1)。

《橐园春灯话》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灯谜的原理、灯谜的思维方法、灯谜创作的原则和技巧、灯谜美学、灯谜教育、灯谜组织、灯谜活动各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灯谜问题。论述最多的还是灯谜创作原理和灯谜美学。虽然有些问题的阐述言简意赅。这部书是张起南先生毕生灯谜实践和灯谜思考的结晶,是一部经典的系统灯谜理论著作。《橐园春灯话》所揭示的灯谜原理、表述的许多灯谜理论主张,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是当代谜人遵循的灯谜原则,被谜人奉为圭臬。

本文以该书漳州谜协(2002)版为主要版本,参考其他灯谜书籍,试对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的主要灯谜主张和灯谜思想加以分析。由于《橐园春灯话》包含的谜学观点广博精深,每句话都显得重要,笔者捡取自己认为更重要、研读心得较多的内容做出如下札记。


《橐园春灯话》漳州文虎基金会2002年版。

一、灯谜基本理论问题

《橐园春灯话》对灯谜的起源、命名、思维方式、体裁、格式、犯面等基本灯谜理论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或概念。

1.灯谜的源流

张起南讲,“谜之源,出於《左》《国》之隐语”。他虽然没有讲出《左传》和《国语》具体章节,但已表明了“谜之源”的久远。这和张起南先生当时接触的谜语史料有关。现代谜语研究认为灯谜滥觞更为久远,“中国的谜语可以说和文字同样久远”(注2)。

2.灯谜的命名

关于谜和灯谜的名称,张起南认为《文心雕龙》:“‘谜者,回互其词,使昏迷也。’一语为最古”。张起南比较了“商灯”“春灯”和“灯虎”,认为“惟春灯之名,最为雅碻”。现代灯谜研究认为“中国首用谜字,首创字谜的就是鲍照”。“谜”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鲍照《字谜三首》中(注3)。

3.灯谜的思维方式

根据灯谜的性质,张起南认为,谜家的思维与一般人不一样,“读书时,往往舍正路不由,而幻作奇想”。譬如“学而时习之一语,口虽诵之,心中则忽然而忆及杨时矣,又忽然而忆及李习之矣。”“制谜时,用思尤巧而速,自觉脑海中如电光之闪烁,忽东忽西,头头是道,平日则不及此,此所谓山径之蹊,不用则茅塞者也。”这正是现代哲学所谓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

张起南还例举了几种因为思维方法不对头,而不能为谜的人:有精以词章,而性不相近者;有性极灵敏,而不耐思索者;有不善猜谜,而竟有此癖者。前一种人精通的是形象思维;中间一种人有做谜人的潜能,但不热爱灯谜;后一种人热爱灯谜,但仅有部分灯谜感性的认识,一张窗户纸还没有捅破。总之,三种人都不愿选择或者没有掌握灯谜的思维方式。

4.灯谜的体裁

张起南说“谜有体,有格。体则有会意、象形、谐声、增损、离合、假借之别”。他认为:“谜以会意为最正大,亦最普通,无论用典、白描、正扣、反扣,凡以字义替贴者,皆不离乎会意者近是”。“谜以会意为最正大”为灯谜是文义谜的性质做了坚实的注脚,会意法是灯谜最正宗、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原则,是文义谜的基础。

5.灯谜的格式

关于谜格,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论道:谜格有系铃、解铃、卷帘、折腰、落帽、脱靴、锦屏,等等。“大抵用格,必须在旁注明,体则不能先为表示”。他认为,“谜之用格,终嫌造作,纵极灵巧,究失天然”。“是格者,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只可以一格为限,若兼用数格,则不独千头万绪,猜者为难,且破碎支离,必非佳构。凡果之生摘者,不适于口,作谜亦同此理”。张起南举例说,近人“以母之所谓私者”,射四子一句,以卷帘、解铃、又兼玉带,而所射仅为“夫夷子”。“费尽无穷气力,而得此下乘,不太苦耶?盖谜贵有神,耐人寻味。此等谜不过因一二字偶然相合,乃勉强牵就以成之耳。”

就《橐园春灯话》而言,用张起南自制的谜作共计约3000条。其中有格谜作,占1-2%。除解铃、系铃外,唯卷帘稍多。“因此格尚系一完全书句,不过逆上读之,较落帽、脱靴、折腰,似差胜也。有时或遇恰合之典,亦偶一为之”。其他谜格的谜通共不过20条,脱靴一格,则绝无仅有。

90多年来,张起南关于谜格的这些原则一直为谜人所遵循,因为经过灯谜猜射和灯谜创作的考验,这种论断是正确的。

凡事都有它的特殊性,张起南也推荐了系铃、解铃和卷帘3种谜格,“诸格中,以系铃、解铃为最近自然,因其依然本字故也。”“谜以卷帘格为难猜,亦最难作,必事实确凿,字字贴切,不可移易。又须读之,自成文理,无佶屈聱牙之弊,乃为上乘。余所作此格中,有极当意者”。

汉字是灯谜的基础,这3种谜格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用了“本字”,都具有自然天成的的特点。当代谜人尤其是网络青年谜人,为了提高灯谜的猜射难度,创作了许多佳妙的卷帘格谜作。至于系铃、解铃两格,当代灯谜作品中也广泛使用,只是好多谜作不在谜作中标注格式罢了(台湾谜作还是标注“铃格”的)。

6.忌面底相犯和不以字害谜

灯谜的第一大忌就是面底文字相犯。“谜之面底字最忌相犯”,“然有时虚字万不能避,亦不妨相犯”。“如录中之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射可复许乎”等,这些谜中的“虚字,必不可去,舍此又别无佳面,不得不用”。也有实字相犯的,如以“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射左传,微子则不及此”。则实字亦不必避。“盖纯以意为主,不在斤斤计较无关痛痒之字。若系紧要所在,则万不可犯,在作者斟酌行之耳”。

张起南先生意思是灯谜创作也有它的宗旨,一般情况下最忌面底相犯,但是为了达到创作佳面的宗旨,就不计较个别虚字,甚至实字,不能以字害意,以字害谜,这都是灯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认真权衡定夺的事情。后来这种情况往往标以“露春格”明示。


《橐园春灯话》1915年完稿后由长沙宏文图书社出版,经修改后于191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台北中华诗苑重版《橐园春灯话》。


台湾广文书局1983年版《橐园春灯话》。


福建漳州市灯谜协会1986年翻印版《橐园春灯话》。


漳州灯谜艺术馆2003年11月李竹深校点版《橐园春灯话》。

二、灯谜创作理论

张起南毕生嗜好灯谜,自称有“谜癖”。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灯谜,不计没有发表的,计有“《橐园春灯录》收入2007则,民国初年之《小说月报·橐园隐语》刊载505则,加上《橐园春灯话》所列举之3000则,除去各书重复者,约共4000多则。”(注4)张起南丰富的灯谜创作实践,使他积累了大量的灯谜创作经验。张起南对于灯谜有常人不及的悟性,似乎他就是为灯谜而生的。他在分析思考自己的创作经验后,讨论了许许多多灯谜问题,揭示了灯谜创作的原理,创建了出许多灯谜创作的法则,总结提炼出不少灯谜创作的技法,为谜界所享用,使后世谜人少走了很多弯路,功莫大焉!

1.灯谜创作原理

关于灯谜创作的原理,他用一段特别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作谜者如化学家之制造物品,一经锻炼,即变其本来之性质。无论圣经贤传,大义凛然,一入制谜家之手,则颠倒错乱,嬉笑诙谐,无所不至。盖谜底决无用本义者,若用本义,即不成为谜矣。使道学先生见之,有不裂眦透爪,嗔其污蔑,指为罪过者乎。故迂拘之士,不可以言谜也。”

这段话最精要的两句是:“一经锻炼,即变其本来之性质”,“盖谜底决无用本义者,若用本义,即不成为谜矣”。两句话不仅道出了灯谜创作奇妙的文义变异过程,也做出了只有面底间文字的文义改变了才可以称之为谜的定义。这也是灯谜不同于狭义的谜语,也不同于其他文艺门类的根本性质。

他还讲,“盖面用本义,底作别解,乃为谜之正格。”是说一般情况下,谜底字词的歧义别解是灯谜变义的正宗。

2.选择底材的原则

张起南说,“大抵制谜,必先择谜底,相其能中绳尺与否,然后因材器使,摭拾成语,或搜讨典实以合之”。谜底的选材是灯谜创作的第一步。张起南分析了灯谜创作时以底谋面和以面求底的辩证关系。他形象地比喻,“谜底如磁之吸铁,针辄指南,有不期而然者。有时于无意中,亦得佳谜,大抵出谜时,多因底而得面,在平日,则常因面而得底。”“惟由底得面者,其最佳之谜,端庄流利,兼而有之,而因面得底者,反不能及”。原因为,一是“按头制帽,自然七寸三分”,一是“削指(趾)就屦,难免三长两短耳。”

张起南灯谜对底材的选择遵循的一条原则是尽量采用熟底,他灯谜创作的目的性很强,他认为创作灯谜就是为有人猜射,他换位思考了灯谜创作意义,深谙灯谜为猜众服务的深刻道理。所以他“所制诗谜,以唐诗三百首为限,尤必趋熟避生,使人易晓。词意则以浑脱为主,不事雕琢,句中稍有违拗者,宁可弃之,不愿蒙刻鹄画虎之讥也”。

他以古人名所作之,“必择其昭昭在人耳目者用之,若冷僻生涩,虽佳亦不足道”。古文一类的谜,“但取材于《古文观止》一部,固家置一编,人所必读者也”。至于“鸟兽草木之名谜,不过如戏剧中之副末,聊以点缀凑趣而已”。还有像《老》《庄》《尔雅》等书,“读者虽多,能记者实鲜。以资点缀,盖猜者一见系此等书,无论其易若何,先存一必不能中之心,决不肯浪用其思力,虽多亦奚以为”。

其他古籍,如《国语》《国策》《楚辞》《史》《汉》等,为了让猜者猜射时找出头绪,张起南出谜时虽然标明出自何种古籍,然而,他在辰州数年,“所出不过数十百条,其猜中者约十之一二”。张起南特别推荐《西厢记》作为谜材,他认为“惟《西厢记》,事简而词精,舍冬烘先生外,几于无人不读,取作谜材,最为相宜”。

3.谋面的法度

谜面是示以猜众的题目,是谜作的头面大事,所谓灯谜创作主要是指谜面的创作。张起南认为谋面优劣关乎谜之成败,说“谜之表面不佳者,内容亦不足观,如西子不洁,人皆掩鼻”。他制订了许多谋面的法度、标准、规范和方法,现在和今后仍然是我们进行灯谜创作的圭臬。

关于谋面的重要性,张起南强调:“谜之雅俗巧拙,其关系全在择面,有同一谜底而优劣判然者。”他举例说明谋面的重要性,在辰州时,见“他人以唐明皇夺寿王妃,射杨子取为我(卷帘)。余嫌其不切……屡思不得佳面。偶忆及聊斋巧娘传中,有自怜生适阉寺,没奔椓人,是以悲耳数语,用以为面,情致宛然,居然成一佳谜”。

他认为配面不能只图形式,不能生拉硬配,必须字字有着落,自然准确,否则“若徒饰外观,而扣合牵强,或抛荒题面,或影响模糊,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将贻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之讥矣”。他对谋面要求苛刻,“如无佳面,宁可弃置。”所以他认为制谜者平时就要博览强记,不断学习,因为“非胸中稍有积蓄者,不能制谜,制亦不佳,偶佳矣,亦不能多。不知负腹将军,负却美材几许矣!”

张起南作谜提倡熟典、成句、底面扣合,不做浅薄俚俗之作。他“作谜既不喜冷僻,又不好杜撰,必如韩文杜诗,字字皆有来历,然后称意。且服膺于深人无浅语之一言,绝少肤泛俚俗之作。”

张起南指出“闲字太多”,字“无着落”,谜意“乏神味”的谜作,皆“不足道也。”

张起南灯谜创作目的特别明确,“作谜必求人猜,佳者尤望其发表”。有些人的谜作“专事艰深,以僻典异书,自矜博洽,苦人所难”;或“惟恐人之猜中耳”,“何如勿出”。而张起南的谜作“则反其所为,遇有佳制,窃恐人之不中,有时微示其意,指点迷途”。

张起南还制定了其他一些制谜的规范。如:谜无论何种名物,何种体格,都要以确切为主,否则误人神思,殊属罪过。谜有必数典而后得者,扣合须工稳。承上启下者,应理法严谨,脉络贯通。须合语气者,必脱口如生,方得神理。纯用白描者,必须底面语意大方,扣合得当。“谜家解此,措置裕如矣。”

4.择面的技巧

张起南根据自己丰富的灯谜创作实践总结出许多实用的制谜技巧,如:

衬托渲染。“有从对面着笔者,如文家之衬托,画家之烘染,与反扣法似是而非,较描摹正面者,厥趣弥永。古谜中亦时时见之”。举出谜例,鳏夫,射其为人也寡欲。本诸诗经注,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一语。

点窜化裁。“谜之扣合,得神与否,固由择面,而其关系,尤在一二字之间。有时同系一典,但略加点窜,遂顿改旧观者。”张起南曾以“曹孟德论天下英雄,射其实体备于己。嫌其于其实二字,毕竟不甚明了,乃加一泛字,为曹孟德泛论天下英雄,则全神在握矣”。

拌合成谜。“有上下两橛,如风马牛之不相及,拌合而成者。”张起南“以摩诘谏逐客书,射维号斯言(解铃)。盖摩诘乃王维之号,而谏逐客书则李斯之言也”。

偶合杜撰。“有因姓名偶合,而事实全诬,由杜撰而成者”。张起南对这种技法持谨慎态度,他分析古谜以“司马德操与司马仲达作何品评,射徽柔懿恭”。“柔恭二字与两人身分太不伦类,不过因徽懿适符其名,勉强凑成耳”。后来他也做了一些偶合杜撰的谜,如“吕布欲为董卓发丧,射奉先思孝”等,“因毫无根据,非大雅所乐道,终不敢出以示人”。一直到作出“唐六如登庐山,射子畏于匡”。“则事所或有,犹为彼善于此耳”。

两面假借。张起南说,“谜无论正扣、反扣,用典、白描,底面必有一边系用本义,此其常例。然有时无法可扣,不得已两面皆出于假借,则其变也”。他尝制了“靡依匪母,射贼夫人之子(解铃);又以贼夫人之子,射似先公酋矣;尚父子牙,射相鼠有齿;相国弟子,射家伯冢宰;名为实宾,射礼记,客不虚口”等谜,来说明两面假借技法。指出,“猜谜者若但从正面著想,是适燕者南其辕,何止离题万里耶。所以相题得间,有贵于独具只眼也。”

可遇难求。张起南有过这样的制谜经历:“有谜底甚佳,苦无好面以配之,如彩凤孤飞,佳人独处,为人间之缺憾。然天之生物,必无独而有偶,特无人系红丝,为之作合耳。然古人所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者”。如“‘渊渊其渊’一句,三叠字本无所取义,因其句法颇奇,思以新意,撰成一佳谜,而久之无所得矣,乃忽忆及‘鼓方叔入于河’以扣之,三渊字一齐入彀,不觉狂喜”。

化板为活。“有时求面不得,而别有所感,乃得化板为活之妙。解得此诀,可使天下无弃材”。张起南曾以“‘君子有三变’一句,恰合君子豹变之义。惟多一‘三’字,横梗其间,无法以消化之。几乎欲施之以膑膝之刑而后快。后忽然触悟,竟以“赤豹、白豹、黑豹”(见诗疏尔雅翼)扣之。不独三字不为我梗,反为我用矣”。他感悟道“此等谜底,本无可措手,而竟告成功。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夫而后谜材不可胜用矣,夫而后他人莫与争能矣”。

雅切为主。张起南认为灯谜创作用字要雅正精准,不可粗放牵强,一字一字都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他说:“谜底之有叠字者,或作两义,或作一义,皆以雅切为主。”他举谜例:古谜以“朕与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射有客宿宿”。前一个“宿”字为星宿,后一个“宿”字为宿处。他自己所撰有好的叠字谜,如“终日春薄暮,常与死相伍,射长戚戚”。则一为悲戚,一为戚夫人也,这是二字两义的。“学诗乎对曰未也,学礼乎对曰未也,射其鱼唯唯”。则以两唯字贴两对曰也。这是二字一义的。

刻画无痕。张起南见有人以“一二梅花烘夕照,射诗经,三五在东”。觉得底句是一好谜材,而作者此谜“极力刻划,而嫌其着迹”。自己也据此底材做了四条谜,“一为坟典异书来日本,则以坟典贴三五,而以日本贴东字也。一为待月西厢下,则因其篇名为月明三五夜,而以西厢对照东字也。一为西楼望月几时圆,则以三五为月圆之夕也。一为柬字,则以柬中之两点作八字,其数为三与五也”。比较认为自己的第一条谜刻画无着迹,更显自然。

同典异构。张起南在制谜时有这样的经验,“有时以一典再三用之,而各射一底。稍为更易,即迥不相侔。猜者必须慎思明辨,不得囫囵吞枣。盖一谜必有一谜之扼要处,非彼此可以通融也”。张起南举出自己以范蠡泛舟典故制出的8条谜,“范大夫扁舟泛五湖,射载施之行;而五湖一舸伴鸱夷,则射施从良人之所之(解铃)矣;扁舟重作五湖游,则射以追蠡(解铃)矣;西施一舸五湖游,则射陶冶矣;五湖烟水独忘机,则射一人陶矣;五湖浪迹说夷光,则射则西流矣;五湖何处访夷光,则射唐诗,欲去问西家矣;五湖浪迹为逃名,则射人名,陶潜矣”。张起南戏称“此所谓貌合而神离者也”。张起南所称的“貌合神离”技法,不是寻常带有贬义的“貌合神离”,而是使用了本字原义肯定。笔者用现代的方式称之为“同典异构”。即是说,谜作所用的虽为同一典实,但是由于面句词语构思的细微变化,造成谜底的精确所指。或者说是谜面貌似乎一样,仅仅是临去秋波那一转时,“谜眼”所指发生了变化。如张起南举例谜例中,范蠡、西施、“鸱夷”(鸱夷子皮是范蠡经商时用的名字)、“夷光”(西施的本名)、扁舟、五湖,由于假定的时间、环境、事件有了精细的变化,结果射出微妙迥异的谜底。

一底多作。张起南在辰州时,曾以“人比黄花瘦,射鞠躬如也”。有一天读出师表到“鞠躬尽瘁”一语时,考虑不如将前面改射此句,以“瘁”字贴“瘦”字,改后如铁板注脚,“尽”字亦较“如”字得神。故而说,“有一底而可以数面扣之者,因所出既多,而谜材有尽,不能不取一底再三用之。但须命意各别,则环肥燕瘦,各擅其美,亦见巧思,余为之者数矣”。

结撰有据。张起南“初学制谜时,非有成语可合者,概从屏弃。有时谜面有稍泛之字,虽明知其不切,亦不忍割裂。后此乃悟其非,遂渐出于结撰,但须扣合工稳,词意大方,亦未始不可以见长。倘拘拘成见,又安能制成数千条之多耶。然所谓结撰者,亦必确有来历。或就成语略修饰而已,凡俚俗语、生造语,皆不录”。

即景有时。即景谜往往应时之作,当时还行,过后就不行了。癸卯那年张起南在辰张灯,正月十一夜开幕,首条即以癸卯年正月十一日,射一字,过了几个晚上,才被人猜出是一“人”字。因为那年立春为正月八日,至十一日则春三日去矣。这种谜都是“偶然拾得,及事过境迁,则成为明日黄花矣”。
1 回复 | 直到 2024-04-20 08:35 添加回复
      #1 - 回复 wolf_avatar
    wolf  2018-05-01
    三、灯谜美学

    《橐园春灯话》中虽未出现“美学”的字眼,但在他的书中处处透露出对灯谜美的追求,以及对灯谜的审美、判断和艺术欣赏,对佳谜、灯谜品位、谜家谜作风格的阐述,创造或引入了许多灯谜美学语汇和概念。

    1.《橐园春灯话》中出现的灯谜美学语汇

    诸如“谜眼”“佳谜”“闲字”“泛”“俗”“庸”“扣合”“着落”“抛荒”“玉合子盖玉合子底”“丝丝入扣”“书家”“江湖派”“神品”“能品”“逸品”“妙品”“上品”“典雅”“自然”“传神”“空灵”“脚指动”“毫无剩义”等灯谜美学语汇,给出了灯谜美学的准确概念。他还对怎样创造灯谜美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2.典雅

    张起南主张谜作的典雅、自然、传神、空灵风格。此后4节分别述及。

    张起南尝说“余制谜专尚典雅,而尤以不雕之璞为最贵”。又说:“余作谜主张典雅一派,必底面天然配合,如古所谓玉合子盖玉合子底者,乃为上品。面贵成语,不啻昔人代为效劳,以供我此时之用者。若点窜涂乙,便失本真。”“总之,须确有来历,不可随意凑成。第一用意,尤不宜近俗,俗则非雅人吐属,令人不耐。此谜中所以有书家、江湖之别也”。这里的“不雕之璞为最贵”“面贵成语”都是讲“本真”,都能成就“书家”“底面天然配合”上品之作。这也引出了张起南的另一个灯谜美学主张——自然天成。

    3.自然

    张起南讲“以故实扣题,兼用成语,有天造地设之妙”。而如果“面既不佳,又系集句,不免有斧凿痕”。他举出两个自然风格的谜例评析,“宋公使邾文公用郐子于次睢之社,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一谜,“字字扣合题面,毫无剩义”。以《长生殿传奇·情悔》折中之“福礼三牲谁祭享,射使饥饿于我土地”一谜。“妙在此语出自土地口中,于我字声情如绘耳。”

    4.传神

    张起南认为“邃汉斋所收诸谜,皆平正无疵。而以草色遥看近却无,射王孙满尚幼为最。以芳草隐王孙,余昔时亦曾用之。面为天涯何处无芳草,射人名,王孙满,第不及此谜之传神耳”。他说“谜之以摹神见长者,不在以面底字义相配合。如潘文勤之臣东邻有女子,窥臣三年矣,射总是玉关情。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纯然一片灵机,非笨伯所能梦见”。“但此种谜面,必用成语为佳。若后人以红楼梦中女,亦射总是玉关情者,虽同一有用心,未免相形见拙”。关于“传神”,笔者以为可以结合“神品”来照应理解。

    5.空灵

    有些“猜者喜其简易,合全卷(笔者注:聊目谜)不过三百馀条,可以摸索而得,故趋之者若鹜,乃创一新法,为集锦格以难之。竟有极佳者,如以赖简,射书痴、张不量、崔猛、于去恶。则空灵不滞”。这种风格的谜作不拘于格套,活泼自如,给猜谜赏谜者留下可审美现象的广阔空间。

    6.灯谜品格

    对灯谜分品是灯谜的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灯谜作者取法于上的进取精神。张起南曾戏仿论画之例,把谜作分为三品。神传阿堵,馀味盎然者,为神品。如张文襄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射易经,中心疑者其辞枝”。文章天成,妙手偶得者,为能品。如叶奂彬吏部的“末座少年,异日必是有名卿相,射诗经,绿衣黄裳”。别开生面,妙造自然者,为逸品。如某君的“伯姬归于宋(见春秋),射唐诗,老大嫁作商人妇”。他说“具此手笔,作谜之能事毕矣。”

    关于书画的品格,中国古代书画美学著作中,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中,唐代李嗣真《书后品》中曾将书作分品。最早给绘画分品的是南朝谢赫,他在《古画品录》中把27位画家分为六品。唐代张怀瑾著《书断》《画断》中将书画作品分为“神”“妙”“能”三品。唐代朱景元的《唐朝名画录》在张怀瑾的“神”“妙”“能”3品之外,增加了“逸品”。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逸”“神”“妙”“能”四格,列“逸格”于其他三格之上(注5)。

    看来张起南所列的神品、能品、逸品3种品格,似未示高下之分,俱为灯谜之上品。所列的3品格表现为3种不同的灯谜艺术风格,笔者把它们理解为:传神、自然和清新。

    张起南在他的《橐园隐语》中把自己的4条谜作,列于以上3品之内(注6)。列为神品的有二条:“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左传二句)夫祛犹在,汝其行乎”。(张起南自评为“面底各扣一句,情事口吻均合”。)“里克曰:无益也(唐七言)毕竟息亡缘底事”。列为能品者一条,“赵括(五言唐诗二)闻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张氏自评此谜“以两字扣十字,不蔓不支,面又天然,实不易得,可入能品”。)列入逸品者一条:“今夕霞飞鸟道,月满鸿沟,行不得也哥哥(诗经一)经始勿亟”。

    7.妙品

    神、能、逸3品之外,张起南有时称一些谜为妙品,“谜之形容物事者,必确系此物此事,不可挪移,斯为妙品”。他举例说,古谜有“吃烟,射礼记,食在口则吐之”。如果改为吃槟榔、吃甘蔗也可通,何必定须此面。他举出自己的谜“纺车,射左旋右抽”。是酷肖其物也。“裹足,射易经,束帛戋戋”,是恰为其事。这就是“所谓悬之国门,莫能易一字者也”。

    8.书家和江湖派

    这里的书家不是书法家之意,是指饱读诗书有书卷气的谜作者。江湖派则指庸俗的风气的谜作者。张起南举例加以阐述:“唐薇卿中丞《谜拾》,佳者颇多。如以夫阳子本以布衣,处于蓬蒿之下,射一城非不高也。以本以字反振非不字,何等自然,似韩文公当日下笔时,特为此句而设。又以送之至湖口,射视我迈迈。底面皆极浑成,又恰合口吻,可称谜中绝诣。此外尚美不胜收。然亦有极可笑者,如主人颠了抢了乔二姑爷溺壶,射东风不与周郎便”。“此等语句,本非作谜之材料,必拉扯扭捏以成之,非所谓徒劳而无功者耶。其命意之离奇,措词之猥鄙,不独书家所无,即江湖派亦不至此。以通人出之,未免不类。集中似此者不少,甚欲尽为削去,勿留白圭之玷也。”

    9.谜忌俗、浅、庸、泛

    张起南从审美的角度审视谜作,认为太俗、太浅、太庸、太泛的制作未惬人意。他说:“如以郎向粤东游,射汉之广矣,则太俗。以无忧者及皆大欢喜,射美人名,莫愁,则太浅。以夫子莞尔而笑及夫子之云,射人名,傅说,则太庸。以柳絮因风,射人名,白起。莲蓬,射子同生,则太泛。乃与以匈奴号曰飞将军,射汉之广矣者并列,而称其工巧无轩轾,似乎儗不于伦矣!”

    又如“平旦之气一句,昔人以千不是,万不是,总是小生的不是扣之”。人们认为这条谜有情有趣,张起南则嫌其太俗,乃以“王亦未敢诮公”易之。“子比而同之一句,昔人以孪生扣之”,张起南则嫌其太庸,乃以左传“取于父为类”易之。不但神理俱足,而谜面亦庄重典雅,胜前人十倍。又如“秦王除逐客令,射信斯言也”。本极浑脱,张起南则嫌其稍泛,乃以“斯可以从政矣”易之。多一政字,于秦王较为周密,且斯可从政,双方俱到,不似原底仅指一面。“宫,射灭下阳”。亦甚妥惬,张起南则嫌其过浅,乃以“妇人无刑”易之。从对面着想,耐人寻味。有人将古谜“日暮汉宫传蜡烛,射夜未央庭燎之光者”,改射“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张起南认为其“不免有彩凤随鸦之叹”。

    10.诗词为面增加美感

    张起南认为“以诗词为谜面,较书中成语尤多风致”。以诗词为面是构成典雅风格一种手段。诗词文字凝练优美,一层义中的形象和意境是形象思维为谜作增添了光彩,增加了灯谜的文学性和美感,现在已经成为谜作者择面的重要选材。

    11.成句有平庸之作,结撰也有灵动妙构

    张起南观察了许多谜作后发现:“有底面皆极浑成,而实非佳谜者”。如他人所作,“君从此逝,妾将安归,射子之往也如之何”等谜。“未尝不四平八稳,而读之味同嚼蜡,非因其为天地即宇宙之乾坤耶”。而另一些谜作,如录中之“雁行空有字,不见足传书,射人而无信”等谜,“谜面之纯由结撰而成者,但能词旨圆融,亦见工緻”。“所以脍炙人口者,亦由其活泼灵动处,有胜于用典之食古不化者耳”。张起南提倡典雅浑成的谜作,也不废结撰而成有灵气的作品,因为二者都是通往佳谜目的地的必由之路,不能因厚此非彼而绝了一条达到佳境的途径。

    12.成句造作,降格一等

    张起南见到有一西厢谜,底为“对面抢白”。他自己也曾以杜诗“公然抱茅入林去”为面,是“以茅为白茅,而以公然抱入林去,扣对面抢三字,颇得神理。好在系古人诗句,尤为难得”。后来又见有人以“两个儿童捉柳花扣之者,于对面字及抢字,皆描写如生。而以柳花贴白字,似较茅字更显。所可惜者,两个二字,系临时加入,否则当驾前谜而上之矣”。以张起南评谜的一贯标准,他说“惟以运用成语者为上乘。若加以造作,虽佳亦降一等,不识论者以为然否”。

    13.俗事俚语,降格用之

    张起南虽然主张典雅,但绝不是“道学家”,偶尔也做一些俗谚为面的谜。他说:“以俗事俚语作谜面,不甚雅观,余用之甚少,有时遇此种谜底,非此不足以扣合,弃之又似可惜,亦不妨降格为之”。如“足以保四海一句,本可以断鳌立极扣之。然不若以俗谚,脚大跴得江山稳扣之有趣”等。“亦仅此数条而已”。

    14.一字为面者,不能仅“脚指动”,宜精当参以活意为佳

    以一个字为面的谜,一般都是用离、合、增、损体的多。张起南举例说,如“木,射此之谓失其本心”。“最无味,亦最易射。若以一字而用典会意者,则反是。余生平以善射自负,遇此等谜,亦常为之敛手。因不知其目的所在,虽有穿杨贯虱之技,无所施也”。是因为这类谜“四面空无依傍,茫茫然如在大漠中,不辨孰为东西南北,纵有识途老马,亦将叹怅怅何之矣。《镜花缘》所谓脚指动者,此类庶几近之”。

    反之“能精当而参以活意为佳”。“如邃汉斋所收,以韦,射言及之而不言。固甚妙。若寺,射已欲立而立人。则已欲立未必便是侍,且将此面射不学诗无以言,时日害丧,亦可通”。张起南也偶用此体做过一些谜,如以“言,射无有封而不告;迷,射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等,“无一不为人射中者”。

    15.字谜以底面天成、不露痕迹、措词俊逸者佳

    张起南赞誉前人一字谜中佳谜,如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射倆字。底面天然,两入字饶有画意,可谓神品”。由结撰而成者,如《谈虎录》所收的“竹疏宜入画,樹少不成村,射彭字者,为最活泼浑成。既无针线痕迹,措词亦复俊逸,即以诗论,亦佳句也”。他也做过这样的谜。但是,他在做字谜时,从未单用增损诸体,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射能字。则以增损而兼象形。竹外一枝斜更好,射介字。则以象形而兼会意。妙在用古人诗句为之,尤为难能可贵”。因为辰州人猜谜水平本来就高,习惯于猜含义深刻的谜,如果单用增损离合,就像给“持粱齿肥之徒,饷以脱粟黄齑,不足供其咀嚼也”。

    16.佳谜不以难易论高低

    关于佳谜,张起南有句名言,“一字之谜,固属易猜,然佳否,不视难易为轩轾”。笔者以为推而广之,大概其他谜作也是这种道理。这样扣合自然,已经猜出的好谜,如本书中所录中的“落照雁行斜,射是字”;“風月中人,射蚨字”等等。他“又尝撰五言绝一首:双眸何盈盈,年华破瓜始。何幸傍佳人,自愧非才子,射一撄字”。“作者虽难,猜者自易”。

    17.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者佳

    张起南曾在友人处翻阅过唐薇卿《谜拾》,只记得其中极佳与极劣者各数条,其馀皆未尝经意。后来又从他处觅得此书,悉心体会其中可称佳者,约居十之二三。认为这些谜“虽非僻典,而有为他人一时所万想不到者,所以为佳。”这样的谜“亦浑化无痕,足称能品。”

    有的以一字为面的谜,含义极浅显,而未被人射中。张起南曾经以“乙,射一笔钩”。本来可以“随口道破,猜者必系从天干上著思,用心过深,反不能中”。后来他又见到邃汉斋所载一谜,以“弱字,射绣鞋儿冰透。恰好双弓,恰好两冰字(从俗),又恰好冰在弓内,深得透字之神,真是巧夺天工,见之狂喜”。张起南赞叹“不知当日,何以竟遗此绝妙之句,未曾见到”。“足见人心之灵,无所不至,理想所到之处,断无有只千古而无对者。”

    18.谜贵能口传

    这条标题为笔者结撰,笔者从《橐园春灯话》中一段话,觉得灯谜的最可贵处是谜作被人当作口头语传诵。张起南就遇到过这样的趣事。他讲了一件亲历的趣事:“辰人士有戏引余谜为故实者。如以不要脸,射诗经,乃弃尔辅。今则同辈之相谑,詈人无耻者,不曰不要脸,而曰乃弃尔辅矣。以枣杏之火,射兽名,果然。今则同辈之以事相询者,不答曰果然,而答曰枣杏之火矣。相沿几成谚语,一何可笑。”好谜做到了被一般群众所认可、得趣,并挂在嘴边,才是最难能可贵的。这可能就是张起南灯谜美学的要旨。

    四、张起南的灯谜艺术思想

    我们学习张起南的灯谜著作,除了学习他丰富的灯谜创作经验、精深的灯谜理论、制谜猜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灯谜艺术思想。张起南所以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谜家,正是因为他的灯谜思想鼓舞和激励着我们。笔者将张起南的灯谜思想总结为以下,与方家商榷。

    1.避熟求生的创新思想

    张起南见到除曹娥碑的“绝妙好辞”四字和孔北海之“鲁国孔融文举”六字为正格外。其他的“东鳞西爪,杂见于篇者,指不胜屈,而著为专书者盖寡。相传有《灯虎千文》,亦未之见。唯唐薇卿、俞曲园两先生皆有刻本,而篇幅不多。至谜话之作,则仅见近人《邃汉斋谜话》一种,附小说月报之后”。鉴于此,他萌生了创建灯谜理论、著作灯谜书籍的念头,并埋头挥笔写出了《橐园春灯话》这部旷世巨著。

    张起南发表的谜作很难和人“撞车”,他说“谜之底面天然者,前人已捷足先得。虽非有心抄袭,而见者终不免有掠美之疑。故无论古谜今谜,其已见者皆不录。”“以有尽之书,供无穷制谜家之用,万无不同之理。目中所得见者已如此,其未见者更不可知。惟此时终系出我心裁,差堪自信而已。”

    他又说“谜之以五行、八卦、十二属为用,千篇一律,已成惯例。他如竹为君子,莲亦为君子,松为大夫,牡丹为富贵,龟为蔡之类,亦层见叠出”。“如能运用成语,或参以新意,使其空灵活泼,不落呆诠,未尝非谜中之佳品”。他举出“竹叶引羊车,射未见君子”等自己创作的谜例,说明这是“推陈出新”之一法。他“更有独标新谛,为前人所未发者”。如“崇拜金钱,射敬兄;钱刀,射杀人之兄。是以钱为孔方兄也”等创新之作,还有《橐园春灯话》中俯拾即是的新颖谜作,来践行自己主张的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

    2.实践出真知的求是思想

    张起南自幼喜爱猜谜尝试制谜,猜谜时看到邻村赛会“灯虎之设,所作皆甚粗浅”。有些谜作“尚不足以语谜,因作者猜者,程度皆极幼稚,故以为异耳!”这种情况萌生了他献身灯谜创作和研究灯谜理论的念头。

    张起南特别重视猜射、创作、悬猜等灯谜实践,《橐园春灯话》中,他每出一句灯谜议论,必举出数条谜例为佐证,使其所述论点让人心悦口服。所以他在评论韩凤昌的《邃汉斋谜话》时说,虽然该书“选择精审,颇有可观”,可惜的是《邃汉斋谜话》中所举谜例“自制者太少”了。

    他认为如果著述中引用自制谜例太少,会使灯谜理论与灯谜实践不相称。反之,在谜话中多多引用自己的谜例,则更有说服力,更能说明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践出真知,有经验才有发言权。张起南以身作则,以大量的灯谜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思考成果,写出了富有真知灼见的高质量灯谜理论著作。

    3.比较择优,从善如流的理念

    张起南虽有灯谜神品、能品、逸品三品说,而没有就择优和评佳列出一二三项具体标准。但是比较的方法是他处处在用的一个择优的通用方法,而且每每奏效。他把古人的谜作和(当时的)今人比较,把自己现在的谜作和以往的比较,把自己的谜作和他人的比较,把一种谜法和另一种比较,把作者的思路和猜众的认识比较,把原底和猜出之底比较,从而得出孰优孰劣的判断,不固执己见,从善如流。

    如他在主持群众展猜时,常有“从善”的举动,如“猜出之句,有时胜于原作。昔有人以羊跪乳,射毛犹有伦者。以羊为毛,本不确切,猜者则为其达孝矣乎,本诸诗经注,达为小羊,何等典雅。即以孝字扣跪乳,亦较原本为胜。遇此等猜谜家,作者自当五体投地”。他说“彼等猜余之谜,每去其皮毛,透过一层着想,有时所猜或突过原作,不宜固执己见,负人苦心。”

    这种比较和择优从善,有制、猜相长的作用。张起南知道“辰人猜谜,皆苦心孤诣以从事,每一谜揭晓,必互相推敲,加以论定,一字不肯放松。稍有疑义必竞起质问,待说明来历,方息群喙”。所以他“每制一谜,必再三审慎而后用之”。因为辰州的猜众是畏友,“似此劲敌当前,何敢以轻心掉之。”

    4.刻意求工的精品意识

    张起南作谜刻意求工,历经数年,所制之谜不下万条,列诸春灯录中。其中“惬心贵当者固多,而平正通达者亦不少,在古人中已为佳谜。视近今报纸所载,则尤矫矫不群矣”。然而他仍很不满意,“每欲一笔勾去,又迟回不忍割爱”。就怕“他日灾诸梨枣,再严加陶?汰,庶免砆玉并陈之诮”。

    他以典实成语扣题时,如果过于冗长,就减到无可再减的程度。有时运用成语,虽嫌其长,又不能缩短一字时,就绝不缩短一字,以免辞不达意之弊。依据故实撰成之面,有时不得不稍冗长时,就保留冗长句。如以冗长句制的“汉哀帝虽与幸臣同卧起,然实病痿也,射悦贤不能举”和“汉高祖属胡骑北还,遂捷足而有中原,射知远之近”等等。这就要求谜作者把握尺度,该短则短,该长则长,取舍得当,精工细作,直至做出精品妙构。

    5.爱护和传承灯谜文化的精神

    张起南在《橐园春灯话》中自叙,“余夙有谜癖,孩提时,闻群妪相聚,猜谜为戏,虽极鄙俚,亦觉津津有味”。此后乐谜不疲,专注谜学,直到46岁病逝于湖南衡阳,为灯谜艺术鞠躬尽瘁,成为近代谜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在“辰州矿局供职及担任辰州中学校长期间(约1901-1905),每年均主持当地春灯猜谜活动,向民众传播普及灯谜知识,讲述谜艺原理及猜制技巧,并组织起谜学团体“蓬莱谜社”(注7)。1916年,加入了由樊樊山、韩少衡、张郁庭等发起组织“北平射虎社”。他想建立一个更大的灯谜团体,说“自抱谜癖,每喜强人同好。二三知己,促膝谈心,辄牵涉及之,意欲结一谜学之大团体,藉资臂助”。这样更强大的灯谜团体对灯谜艺术的传播和传承作用会更大、效果会更好。

    他创作了数以万计的优秀灯谜作品,写出了《橐园春灯话》《春灯续话》《橐园春灯录》《橐园隐语》等灯谜著作。

    他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惟欲网罗古今佳制,集其大成,命其名曰谜海,为谜学家不祧之祖。徒以僻处一隅,见闻既陋,又无同志者为之博采旁搜。平日所见所闻,复尽付诸遗忘。末由默识,惟有徒托空言,引为深憾而已。倘异日者,萍踪有托,迁地为良,处通都大邑之间,得海内同人之助,仍当从事搜集,以副初心也。”

    张起南一生酷爱灯谜,为灯谜艺术呕心沥血,完全是由于灯谜的魅力,是由于他看清了灯谜作为国粹遗产的文化价值。张起南制谜、主持灯谜活动、研究灯谜艺术、撰写灯谜著作、组织灯谜团体,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媒体传承、学术传承、教育传承、谜会传承和社区传承的灯谜文化传承张起南版。张起南是灯谜国粹传承的伟人,他一生酷爱保护和自觉传承祖国灯谜传统文化的思想,是我们学习《橐园春灯话》、继承张起南灯谜思想的首要任务和最重要的精神实质。

    五、结束语

    我们研究张起南和他的伟大著作《橐园春灯话》,不仅因为张起南是一代灯谜宗师,《橐园春灯话》是一部灯谜巨著,有极其重要的灯谜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基于他和他的著作创造的灯谜基本概念、灯谜理论、灯谜美学原则以及灯谜思想对当代灯谜艺术发展的现实意义。张起南创造和使用的灯谜术语概念,至今被我们津津乐道地反复使用。张起南创造的灯谜原理和方法,至今是当代谜人进行灯谜创作和美学欣赏的准绳。虽然一些灯谜概念和现代灯谜研究的成果有差别,但是,无论如何《橐园春灯话》都不愧是灯谜理论研究的最伟大成果。从张起南的灯谜创作理论和方法中,当代谜人受到了太多的启迪,挖掘和发展了许许多多灯谜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对灯谜性质、卷帘格灯谜等等问题的认识,对于繁荣当代灯谜创作起到了持续地驱动作用。张起南关于灯谜的品格、典雅、自然、传神、空灵、灯谜称佳和谜贵能口传等等灯谜美学观点,已经被当代灯谜评论和佳谜评选广泛借鉴。张起南的避熟求生的创新思想、实践出真知的求是思想、比较择优从善如流的理念、刻意求工的精品意识、爱护和传承灯谜传统文化的精神,已经成为矢志灯谜艺术的广大谜人必须继承和毕生追求的灯谜理想。

    参考文献:
    注1、赵首成.沐云斋文虎类稿·谜文卷.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377-381.
    注2、朱光潜.诗论.北京:中华书局,2012:33.
    注3、柯国臻,吴仁泰,金瓯.中国灯谜知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4:4.
    注4、赵首成.沐云斋文虎类稿·谜文卷.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379.
    注5、耿 庸.新编美学百科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38-139.
    注6、张起南.橐园隐语//高伯瑜,邱景衡,诸家瑜等.中华谜书集成第三册.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1997:2224.
    注7、赵首成.沐云斋文虎类稿·谜文卷.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377-378.

回复

登录 发表 or 还没有账号?去 注册

欢迎加入辽宁灯谜

现在注册 已注册请 登入

微信公众号

辽宁灯谜微信公众号